中學學習心得體會

三、高效的課堂模式

竹山中學始終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推動課堂研究、抓實課堂改革,向課堂要效率、要效益,在多年實踐中,堅持“變備教材、備教法為備學生、備學法;變道德說教者為人生引路人;變知識傳授者為能力培養者;變課堂的主演為課堂的主導”思路,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話語權還給學生;把主演還給學生”,形成了自身特色“適性”課堂模式。

所謂“適性”課堂是適合學生個性、人性、天性的課堂,是以人為本的課堂,以模式驅動,以導學案統領,以小組組織為抓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本質,以“三維目標”為目標,以發展學生為方向的一種教育思想體系。

適性課堂的基本操作程式為:  三段六步。三段即:課前 課中 課後。六步為:課前: 讀書自學,自主探究,完成學案,訓練套用;課中: 分組合作,討論解疑;展示點評,總結升華;清理過關,當堂檢測;課後: 消化反芻,拓展提升。

適性課堂以導學案的編制與使用為統領。形成了“發、備、查、思、議、歸”六環節的導學案編制流程,明確教師上課要求和課堂管理要素,體系完備,操作性強。

適性課堂以小組合作學習為抓手,通過小組的組建、培訓,班級文化校及至園文化建設,著力打造互助合作學習型班集體,學生分組科學、管理精細,課堂效益高效。

四、實用的科學研究

在紛繁複雜的教育工作中,竹山中學抓住了教育科研以提升教學質量,教育科研以研究型教師隊伍的造就為宗旨,以新型態班集體建設為突破口。將教學的問題化為研究的課題,以研究帶動教學,以有效教學作為目標,以友善用腦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石。這種研究方式與翠屏區大力倡導的“問題即課題”研究方式完全吻合。問題研究有助於研究的實用性,有助於促進教師在研究中成長、成才。可貴的是,笪校長本人在XX年就主持了三項課題《初級中學互助合作學習型班集體建設的策略與途徑(國中專項)》《新興城區初級中學學習型班集體建設的策略與途徑》和《以學生為主體,以小組為單位互助合作學習研究》,在他的影響下各學科教師從課堂教學問題出發產生了許多課題,在研究中深化認識,在研究中解決問題。以XX年為例,學校就有市級以上課題8個,區級以上課題42個,老師申報的小課題169個。由問題到課題,由課題解決問題,已成為竹中領導和教師的共識。

五、和諧的文化氛圍

竹山中學的歷任領導十分重識和諧的教師團隊的打造,始終貫徹“平等、尊重、合作、發展”為基本內涵的人本思想,以誠待人,將心比心,形成了以“和”為核心的文化。“和”是竹山中學校園管理的行動指南,是竹山中學能成為高效團隊的精神主導。親和、平等、合作、互助、團結、忘我,構成竹山中學的“和文化”精神。潘森雲老師說,之所以工作越乾越有活力,越乾越有勁頭,源自“學校領導的睿智和親民。源自學校濃烈的家的氛圍”。在竹山中學,為讓教師每一次展示都能出成果、獲成功,從備課組到教研組再到教務處往往要忙碌1-2個星期,傾斜一切力量全力支持,如果是高級別比賽,更是不遺餘力,動用一切可用資源合力打造。如,潘森雲老師就是在這種合力打磨中獲得全國第四屆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大賽一等獎的。“和文化”不僅是促進學生成才,更是促進教師成長,最終成就學校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