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路線學習心得範文

民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路線,也是黨所有工作的生命線。在開展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縣委結合前幾年持續開展的“進農家、讀經典”活動,組織廣大幹部深入一線、深入民眾,進農家門、說農家話、喝農家茶、吃農家飯、解農家難,真正把人民民眾當親人,同人民民眾建感情、立信任,力求同人民民眾心連心。我自己也身體力行,帶頭深入到田間地

頭,採取召開座談會、入戶走訪、查看現場等多種形式,敞開心痱和民眾說家長里短,談產業發展,受到了生動的民眾觀點和民眾路線教育,從思想和靈魂深處得到教益,最大的體會有以下四點:

踐行民眾路線,要以堅定的為民理念為先導。在活動開展中,我深刻認識到,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其本質就是為了擺脫現階段存在的“脫離民眾”這個最大的危險,以實際行動在全黨煥發和人民民眾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優良作風,真正讓幸福敲響千家萬戶的門,讓民眾對生活的好願景變得更加確切和觸手可及。這其中的關鍵就是黨員幹部都要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堅持民眾利益無小事,始終站穩民眾立場,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把民眾滿意作為檢驗工作的第一標準,在工作中要心貼心和民眾交流、實打實給民眾辦事,正身修德,增加親和力,提高與民眾的密切度,真正做到“取信於民”;否則,教育實踐活動就有流於形式的危險,甚至嚴重傷害人民民眾的感情,最終“失信於民”,損害黨的形象。

踐行民眾路線,要以誠摯的為民之言做前提。從民眾的需要和願望出發,認真傾聽民眾呼聲和建議,正確對待民眾提出的各種要求,並始終將民眾意願貫穿于思考問題、制定政策與開展工作之中是活動取得實效的關鍵。這要求我們幹部在工作中要真誠傾聽民眾呼聲,真實反映民眾願望,真情關心民眾疾苦,還要敢於為民執言,做民眾利益的忠實代表。為了進一步傾聽民眾的意見,我們在學習實踐活動中以“五進五問”(進農家、進企業、進社區、進校園、進重點戶,問基層民眾意見、問服務對象意見、問老幹部意見、問兩代表一委員意見、問重點戶意見)為載體,在全縣範圍內廣泛徵求民眾意見建議,堅持做到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據統計,全縣教育實踐活動啟動後,全縣共召開教育實踐活動徵求意見座談會153次,發放徵求意見表5000餘份,走訪基層民眾8000人次,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意見建議81條。在這些意見建議中,我們發現民眾最能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他們結合自己在產業發展、民計民生方面的親身體會,以及用民間視角觀察到的幹部改進作風方面的具體表現,提了許多切合實際、切中要害的意見建議,很促人思考。對收集上來的意見和建議,我們對能立即解決的馬上解決,並進行了落實回訪。有些一時不能解決的,先給民眾一個符合政策的合理答覆,再聯繫有關部門,迅速會商和協調,列出明確的問題督辦時間表,儘可能地讓民眾滿意。我感覺,絕大多數民眾對黨還是有深厚感情的,都是通情達理的,我們領導幹部一定要立說立行、擲地有聲,決不能亂開空頭支票,把民眾的事情當兒戲,導致民眾的失望和反感。

踐行民眾路線,要以貼心的為民方式固根基。教育實踐活動要讓民眾滿意,就必須始終把維護好、發展好民眾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用民眾樂於接受、易於接受的方式方法開展工作,從民眾最關心的具體問題抓起,從民眾不滿意的地方改起,不僅要注意“做正確的事”,還要注意“正確地做事”,切實解決好為民服務這個突出問題。現在,很多農民經濟上擺脫了貧困,但生產生活中還有很多現實困難,空巢老人孤獨無依的問題,留守兒童缺少關愛的問題,老弱病殘家庭缺乏勞力等問題。我們要從解決民眾最直接、最現實、最迫切的問題入手,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有政策的,要讓民眾儘可能地享受到黨的政策關懷,沒有政策的,要通過我們幹部的真情和智慧儘可能地給予人文關懷。要把民眾的事當自己的事,把民眾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當民眾感到困難無助時,我們要做民眾的“110”;當民眾感到困惑不解時,我們要做民眾的“114”;當民眾生病急需送醫時,我們要做民眾的“120”;當民眾上當受騙、權益受到侵害、利益受到損失時,我們要做民眾的“12315”;當民眾有怨氣有怒火、受災受難時,我們要做民眾的“119”;要做人民民眾平常辦事的代理人、落實諮詢各項惠農政策的代言人、家庭紅白喜事的座上賓和“支客先生”。如果我們一直堅持這樣去做,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感召力就會不斷增強,黨群、幹群關係也就會越來越貼近了,我們黨的執政基礎就會越來越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