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心得

三、孝道上: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事父母,幾誎,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等。這幾句都是為人子女應如何孝敬父母的。為人子婦,必須盡孝,必須學習父輩的優點,遵從父輩的正確指導。為人父者,不可能事事正確,故子女應該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才為真正的孝;侍奉父母,這是應該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對父母絕對服從,百依百順,這就成了愚孝。孔子說“事父母”,要“幾誎”可見孔子並不主張愚孝,父母有過失,子女要提出意見。但侍奉父母應該注意後輩的身份,即便有錯,也切忌直言規勸。也就是說,要講究技巧,如果自己直方規勸的話沒被採納,也不能生氣表現在臉上,這樣他們也會在你的行動上感受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改掉;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人,是不會冒犯長輩和上司的。確實,應該孝悌第一,才學第二,為什麼說德才兼備呢,因為德在才先嘛;“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一則讓我很感動,也深刻地教育了我。是的,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不管是落後還是發達,不管是中國還是國外,都還是相通的!無論遊子去到哪裡,都要讓父母知道,不讓其惦記掛心,讓父母平安,有質量地生活,便是孝了!父母含辛茹苦,以無私的愛心把子女教養成人,子女理應孝敬父母,對父母的愛給予回報。孝道作為一種美德是永遠有會過時的!除此之外,孝有感情上孝,行為上的孝。作為人子,在感情上,隨著父母的逐漸衰老,對於老人的年齡應時時記在心上,在生活和街,更應對父母悉心照料。“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父母的年齡多了一歲,壽又添了一歲而高興;但同時又害怕,因為父母年歲越高,距離人生的終點越近,為兒女與父母相處行孝的時間也越短,所有就有這兩種矛盾的心理了。也許只有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這種感覺才會深深地體會得到。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了,我們又應該怎樣做呢?在平時多做些為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為父母分擔一些家務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操心,理解父母。在父母工作忙時,為他們沏杯茶,或是道上一句溫馨的祝福,雖然只是一句簡單的話語,但父母聽來,心裡卻是暖暖的。這點我們中國人相對於外國人做的就不夠,那種“我愛你,爸爸,媽媽!”最簡單的話是很難說出口的,這點我們應該向外國人學習。這樣才能加深彼此之間的感情。

四、擇友上:

人活在世上,除了親屬之外,還有就是朋友。如果你沒有朋友,這說明你的內心是黑暗的,是孤獨的,你將不會被這個社會所容納,你將受到別人的鄙視。俗話說得好:“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敵人多一面牆。”這句話是有它的道理的,是老祖宗經歷之後給後人留下的。那如何交朋友呢?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清楚地給我們歸納出了哪三種人作為朋友對自己有益,哪三種人作為朋友對自己有害。有益的朋友有三種人:一是正直的人。二是誠信的人。三是博學多聞的人。損友也有三種:諂媚逢迎的人,態度偽善的人,誇誇其談的人。我們每個人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要做到時時事事與人與已都滿意是很難的,這就需要我們結交好的朋友,從中收益,不斷的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無友不如己者”,意思是不與在各方面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我覺得這句話有點牽強,如果都不跟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那么誰跟你交朋友呢?!每個人都有長處,哪怕一點點,取長補短是正確的。當然,交友勿爛——要有底線。“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擔心人家不了解自己,要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確實,一是要儘可能了解和理解、寬容別人,因為每個人的出生、成長環境都不同,所以行為模式等文化差的存在是正常的;二是不要總想著別人的問題和錯誤,多想自己做好沒有,做到最好沒有,自己做好了,別人自然會看到、知道和感覺到,別人也自然會努力做好了。

總之,《論語》從多角度反映了孔子思想特徵,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很有必要把《論語》的思想系統化,科學化,更好地理解《論語》的思想精神。我們作為一名教育者,不斷地深入研究學習這位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偉大思想,並運用到教育教學中,以培養出更優秀的新一代的接班人,而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