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理論熱點面對面心得體會

由 中宣部理論局組織編寫的 理 論熱點面對面 ,從xx年 至今已 連續出版了8部,在通俗理論讀物方面獨樹一幟,業已成為深受廣大幹部民眾喜愛的理論品牌,不少專家學者對它也給予了高度評價。最近出版的 七個“怎么看” — —理論熱點面對面·xx~,針對幹部民眾普遍關心的理論和現實熱點難

點問題,緊緊圍繞就業難、看病難、教育公平、房價過高、分配不公、反腐倡廉等關於民生的重大課題,進行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解答,依舊體現了它獨有的貼近民眾生活、緊扣時代脈搏、針對現實問題、通俗形象生動的風格, 同時又保持了理論的深度和洞察力,樸實而不玄虛,淺顯而不膚淺,成為集理論性、現實性、知識性和可讀性於一體的精品力作。

理論聯繫實際是通俗理論讀物的基本特徵。理論要為民眾所掌握,就必須走出書齋,來自生活,解讀生活;來自實踐,服務實踐。架起理論與民眾的橋樑,是通俗理論讀物的重要使命。恩格斯曾經指出,社會一旦有了對科學的需求,就能lc-t‘所大學更能推動科學的進步。同理,廣大幹部民眾一旦有了對黨的理論的需求,就能賦予黨的理論發展以巨大的動力,而滿足理論需求的最好途徑,就是研究和回答人們關心的理論問題。如果黨的理論能不斷回答幹部民眾關心的現實問題,黨的理論就會蓬勃發展,充滿生機和活力。

現實社會中一直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就是理論常常滯後於生活實踐。為此,黑格爾曾用詩意的語言比喻,作為理論思維之結晶的哲學,就像密涅瓦的貓頭鷹一樣總是在黃昏時候才起飛。列寧為提醒人們注重實踐,不要死抱理論,強調“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 由實踐來檢驗。” 他曾經引用歌德的詩句說:“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是常青的”。因為實踐之樹始終蓮蓬勃勃,充滿生機,總是不斷抽出新的枝條和葉芽,當然是常青的。而那些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具體理論,一旦實踐發展變化了,具體理論的真理性就會打折扣,甚至完全喪失,變成灰色。事實上,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問題,直到今天仍然存在著錯位現象,有的問題在實踐中提出來了而理論難以回答,有的問題在實踐中已經解決而理論沒有及時概括。這既是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共同困惑的問題,也是廣大幹部民眾特別關心的問題。

時代發展,世事變化之快如白駒過隙,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們普遍會對一些新事物、新現象、新問題產生種種疑問和困惑,對一些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為什麼產生,怎么看待等等,迫切需要理論工作者給予說明和解答。而理論工作者的重要職責,就是要敢於直面理論難題,敢於剖析社會矛盾,針對人們的思想困惑,及時加以正面引導,用最新素材闡述理論問題,用身邊事例說明深刻道理,不迴避問題,不避重就輕,不拐彎抹角,切實做到有的放矢。 七個“怎么看”緊扣社會熱點,選題精當,直面難點,在理論上具有全面、準確的思想內涵。經過大量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反覆比較,認真梳理而成的七個“怎么看”,既抓住了當前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中具有典型意義的問題, 又抓住了人民民眾當前十分關注的切身利益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它像一塊磁鐵,緊緊抓住了人民民眾的心靈。如開篇第一看,講的是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實際上是全書的總起,這是一個長期來困擾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難點問題,接下來幾個怎么看的問題,都和發展不平衡這個特殊的國情有密切關係。正如書中所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在總體快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發展不平衡問題也逐漸突出。由此帶來的種種現象和問題,像一個個謎團一樣,讓人們充滿了探究的熱情。”編者還通過大量的事例,從理論和實踐結合的視角,對人民民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謎團一一作了令人信服的解答,既反映了最新理論創新成果,又有解疑釋惑的現實針對性,既有巨觀的總體把握,思路清晰,又緊扣時代脈絡,抓住當前幹部民眾的所思、所惑,充分體現了幹部民眾的理論需求,既總結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經驗,又強調以理論指導實踐,對重大理論問題進行有說服力的正面解讀,解決人們在實際工作中出現的思想認識問題,從而合廣大幹部民眾從理論的學習思考中得到啟迪和幫助。

二、

通俗易懂,便於人們理解和接受是通俗理論讀物的根本要求。再好的理論,如果不採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表現手法,就難免“和曲高和寡”,不可能真正做到入耳入腦入心,引起人民民眾的共鳴。理論讀物要通俗化,為人們民眾所樂於接受,必須在表現形式上符合讀者的閱讀心理和興趣。從理論宣傳教育形式看,如果故作高深、刻意晦澀,把簡單明白的道理複雜化,那是故弄玄虛。如果迴避矛盾,繞開難題, 以大話套話壯膽,以空話廢話敷衍,那是愚弄民眾。如果不看對象,不分層次,當深不深,當淺不淺,使人云里霧裡,難以接受,那是不負責任。如果照抄照搬,堆砌檔案語錄,全是人家講過的東西,那就沒有生機和活力。這樣的理論讀物和宣傳形式,看似有根有據、完全正確,實難取得宣傳教育的預期效果,讀者總有司空見慣的感覺,難免“望而生畏”,漸生倦意,久而久之必然敗壞理論的聲譽,難免使理論之樹變成灰色。目前在一些理論著述中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就是照搬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成果,用時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