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觀後感(2篇)

篇一

“八旬奶奶紅薯當飯,9歲孫女挖地養家。”

“爸爸,電視上的小女孩張枝紅真厲害,她才9歲,身體柔弱比我還小,就能挑水、做飯,撐起照顧79歲奶奶的重擔,比我懂事多了。”12月5日晚上,當我噙著眼淚觀看xx衛視《第一書記》節目入迷之時,兒子突然說出了這句讓我和愛人感動一陣子的真心話。

羅雲作為xx區xx鎮貧困村屯利村的“第一書記”,是當之無愧的主角。他結合屯利村的實際,經過市場調研和不懈努力,終於摸索找到了牛大力、油茶種植這兩個“致富寶”,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使用傳統手藝壓榨茶油,畝產值達4-5萬元,拓寬了屯利村民的脫貧致富之路。由於羅雲“真扶貧、扶真貧”扶到了點子上,引起了xx區扶貧辦的重視和支持,明確表態優先把屯利村的油茶種植列入明年扶貧開發項目。

羅雲書記是我市“第一書記”的成功典範。在幫助貧困村找到致富路子的同時,他還悉心為曾xx、張xx等弱勢群體排憂解難,通過媒體的力量,引起了社會愛心人士對困難人員的關注和扶持,“眾人拾柴暖”得到了較好體現。羅雲向困難民眾播灑了“第一書記”真心為民的真誠情懷,傳遞了“第一書記”正能量。

“我要保護好棚子,保護好奶奶。”在專注觀看“祖孫倆儉吃儉用,破布棚難擋颱風”章節之時,當14歲的曾麗敏說出這句讓人心酸的話時,我和現場觀眾一樣為之動容。是啊,困難民眾生計艱難、“戶外做飯”、“破布棚難擋颱風”度日如年,太需要大家伸出援助之手了。

筆者有幸擔任xx鎮貧困村xx村“第一書記”,要從羅xx記身上吸取成長的營養,無愧於“第一書記”的稱呼和榮譽,牢記“第一書記”抓穩定、抓黨建、抓文明、抓服務、抓清潔鄉村等“五抓”的光榮職責,繼續抓好馬朗村甘蔗、油茶、穿心蓮種植、淡水魚養殖等扶貧產業的申報和驗收,組織指導好民眾搞好“清潔鄉村”活動,持續改善民眾生產生活環境,用卓越的工作成效取信於民,努力為建設“美麗xx·生態鄉村”奉獻“第一書記”的微薄之力。

篇二

弘揚主鏇律的影片<<第一書記>>描寫的是:安徽xx縣小崗村黨支部書記沈浩同志無私奉獻感人的模範事跡.在他身上體現出的共產黨員的閃光點,在當今社會更顯難能可貴.沈浩同志放棄了城裡舒適、優越的環境和工作,自願深入到貧困、落後、艱苦的農村最基層工作,發揚了共產黨員無私奉獻的精神,實踐著“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誓言。看到小崗村的老百姓三次集體按手印挽留沈浩同志,看到沈浩同志在小崗村六年中為老百姓鋪路架橋,辦實事、辦好事,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模範事跡,深深感動了我們。

銀幕上呈現的是沈浩同志為小崗村老百姓謀福利的一樁樁一件件,而在我腦海中浮現出更多的像焦裕祿、孔繁森、雷鋒以及老前輩這樣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沈浩同志用他年僅45歲的年輕生命,譜寫了新時代的為人民服務的新篇章。而在我的記憶中有這樣一位老前輩也是用48歲的短暫一生,為中國革命的解放事業;為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為北平(北京)的和平解放;在鮮為人知的隱蔽戰線上,為黨和國家做出了傑出的和重要的貢獻。在新中國的建設中,鞠躬盡瘁、無私奉獻了自己的一生。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60年—1962年,我國面臨了嚴重的自然災害,農村遭災、糧油減產。他臨危受命被調到農業部糧油生產管理局任局長。當時糧食、油料就是全國人民的生命線。我那時雖然上國小四年級,但清楚的記得黨中央發出“全國人民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號召,這位局長掌管全國的糧油生產,憂國憂民的精神壓力難以想像,肩上的重擔是巨大的。他經常深入重災區安徽省,視察災情,現場指導生產自救,及時給中央提供第一手情況。他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的工作,嚴重的透支著他的身體。但他堅持和當地老百姓同吃同住。老百姓沒有糧吃,吃的是瓜代菜、白薯梗、白薯葉摻上麥麩等。這位局長同樣也吃這些。縣裡領導、村里幹部心疼他,有時給他弄些還能稱得上是糧食的東西給他吃,但都遭到這位局長的拒絕。聽他愛人說,有一次村幹部給他弄來一碗雜麵條讓他吃,但他看到房東家嗷嗷待哺的孩子,他流著眼淚把面端給了孩子。長期超負荷的工作和嚴重的營養不良,損害了他的身體。最後一次從安徽災區回北京時,他是被擔架抬下飛機直接送進了醫院。最終因積勞成疾,身患癌症,英年早逝。看了沈浩同志的事跡使我聯想起這些,難以抑制的心痛久久不能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