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個人學習體會

新課程改革從xx年開始實施,幾年來的實踐結果,已經被輿論推到了風口浪尖,幾家歡喜幾家愁,新課改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我無法評論這個結果。當我們一次次地接受著課改專家們的培訓,我確實吸收了很多新鮮的課程理念和思想。但同時,這也讓我不斷地反思,這些理念和標準要如何才能落到實處?對於我們畢節現階段的教育情況,到底應該朝哪個方向去努力,才能實實在在地推動我們教育的發展?

我主要談一下新課程改革理念與我們現階段畢節教育現狀之間的矛盾。眾所周知,新課改實施比較成功的主要是發達地區和城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些地方的教育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有的甚至正逐步與國際接軌,跟他們的經濟發達程度是密不可分的。他們擁有一流的教育教學設備,學校的硬體設施完備齊全,平均人數是40個學生的小班教學,這些條件和新課程理念是和諧統一的。而我們呢?全國出名的貧困地區,學校的硬體設備不足、師資力量薄弱,每個班80多個同學塞得黑壓壓一片,具體落實新課改的時候這些就是巨大的阻力和困難。

新課改的指導思想是自主、合作、探究,我們的具體困難在哪裡呢?比如,我上生物的,班上80多學生,每個人的能力都不一樣,讓學生自主學習,就會存在多極分化,對那些能力偏中下的同學,還要老師講解,所以15分鐘講30分鐘練這樣的模式,不實際。對於合作,我們的學生很多都是來自農村,很多都是留守孩子,性格相當的內向,讓他們合作學習的時候,總是自己低著頭看書。對於探究式教學,一個客觀的制約條件就是課時安排。每周只有兩節課,高二就要會考,教學內容都很難如期完成,加上我們學生探究能力弱、消耗時間長,那些探究活動哪有時間安排?我同學在武漢上課,高一一周加周六補課6節生物課,還有晚自習,對於同樣的教學內容,試想哪一種條件好?本來生物是一門實驗科學,很多過程和方法必須通過實驗讓學生去嘗試和獲取,但現實條件限制了實驗教學,一是沒有時間,二是沒有空間。再者,我們的課改開始晚,現在我們所教的高中生,都是國小和國中沒有接觸過新課改的群體,他們的學習習慣是從小就開始的,基礎教育環環相扣,十幾年的學習方式,要在高中突然來改變,談何容易?所以,當我們的教育部門在煞費苦心地向發達城市課改成功的學校學習的時候,當我們在聆聽發達地區課改專家們成功經驗的時候,我想更應該思考的不是如何生搬硬套,而是什麼才是適合我們畢節教育的方式。我們的教育確實太落後,確實要改革,但是要從什麼地方開始改,要朝什麼方向改,要改成什麼樣子,為什麼不能發展有畢節特色的教育?這些更值得大家的關注和思考。

當然,我並不是說新課改在畢節不可行,作為一個老師,我們應該致力於讓學生更健康快樂地成長成才,提幾個意見,希望可以和大家共勉。第一,不必追求形式。現在有個很大的誤區就是,新課改就是分組討論動手做。只要有這些元素,就實現新課改了。於是有的老師把心思花在形式上,課堂很熱鬧,看似很生動,但是學生真正能夠獲得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卻不盡如人意。我個人感覺,這些理念就像是武功秘籍,有秘籍就有招式,但光有招式其實只是花拳繡腿,真正的武林高手都是無招勝有招,只有意而無形。所以,我們要適當地放棄這些課堂的“熱鬧”,用心去打造有深度的課堂。比如,有選擇性地讓學生討論,有些知識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教材獲得,而有些東西必須由老師來講解和點撥,哪些才是適合用來討論的呢?老師篩選過的有探究意義的問題,學生可以發揮想像的空間、可以聯繫生活實際來回答的問題,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合作的意識,還能夠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一味地讓學生討論,會助長學生的依賴心理,什麼問題自己都拿不定主意,不能夠獨立思考,遇到什麼問題都要找同學商量,長此以往,對學生反而無益。第二,不急於求成。就我們現狀,只能慢慢來,先逐步培養學生的動腦能力,逐步培養學生之間的交流意識,多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逐步培養學生聯繫生活生產實際的能力,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無論什麼改革都需要時間來推動和檢驗,尤其是經濟落後區域,需要的時間可能會更長,我們要做好長期摸索的準備,不斷地嘗試和總結。比如,我們班級人數眾多,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和教學設備限制的問題,學生不能進行很多實驗探究,那我們可以嘗試建立生物學習興趣小組,鼓勵和幫助一部分具有極強興趣愛好的學生開展探究性實驗、植物鑑定以及標本製作等活動,通過學生去影響學生,相互的帶動,慢慢地把生活變成課堂,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都可以去發現和思考問題,逐步地進步和提高。第三,加強老師之間的合作交流。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團結就是力量,每個老師的一點領悟加起來就可能推動我們整體的進步。當我們想著如何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時候,其實我們又可曾做好了表率?沒有形成群體,沒有擰成一股繩,每個人的力沒有往一處使,效果當然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們應該加強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合作,加強學校里各學科組之間的聯繫,加強學科組內人員感情的培養,集思廣益,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任重而道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