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體會:從“教課文”向“教語文”的轉變

看了17堂風格各異,精彩紛呈的課,給我帶來了美好的享受。下面,就來具體談談這17堂課帶給我的一些收穫和體會。

第一,從學科性質上看,這17堂課較好地彰顯了語文課程的基本屬性,還以語文教學的本來面目。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17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能夠恪守語文姓語不動搖,緊緊抓住語言這箇中心,強化語言文字的運用,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聽、說、讀、寫、書),提高人文素養,努力為學生營造語文實踐的“場”,讀、寫、思、問,是學生最基本的語文實踐活動,提高語文學習的文化品位。這17位教師能夠比較好地處理了工具性與人文性之間的關係,使兩者達成了一種平衡,非語文抑或泛語文的東西少了,還以語文教學的本來面目。

第二,從教學目標上看,這17堂課較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關高年段閱讀教學的目標,還以語文的清爽與乾淨。

布盧姆說得好:“有效的教學始於準確地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這17位老師有著比較強烈的目標意識,課堂上能夠貫徹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具體說來——

1.把語文課上成了語文課。

這17位教師都想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在課堂上,他們關注文本的語言,以語言學習為中心,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積累和運用祖國的語文文字,努力地乾好語文該幹的事情。

2.把語文課上成了高年段的語文課。

高年段的語文課不同於低中年級的語文課。這17位教師都想在課堂上凸顯出高年段閱讀教學的特點。所以,在教學中,他們注意引導學生推敲重點詞句,體會詞句的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這是其一。 

其二,他們都注意引導學生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

其三,他們都注意以讀書為主線,加大思維力度,致力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慣。

第四,他們都注重語言積累和運用。

3.把語文課上成了符合那種文體特徵的語文課。

對於敘事性作品的教學,老師們能夠注意引導學生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

對於詩歌的教學,老師們能夠注意引導學生利用注釋大體理解詩歌的意思,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在教學中,能夠強化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

對於說明性文章的教學,老師們能夠注意引導學生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令人欣喜的是,這次3位教學說明性文章的老師在教學中有許多匠心獨具的設計,把這類文體教得很有語文味和人情味。比如,盧老師教學《大自然的文字》,引導學生做資料檢索,寫讀書心得;黃老師教學《變色龍》,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教會學生做批註,揣摩體會說明性課文語言的特點——準確、生動。

第三,從教學內容上看,這17堂課較好地發揮了課文的例子的作用,實現了由“教課文”向“教語文”的華麗轉身。

我們認為,語文教學要堅守語文的本真,得要關注語言文字本身的物質存在,要著眼於從一個個標點、一個個詞語、一個個句子開始構建或更新學生的語言世界和精神世界,讓學生的語言和精神同生共構。

這17位教師有著強烈的語文意識,發掘課文中的語文元素,精心選擇教學內容。

歌德說得好:“內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對於大多數人是一個秘密。”遺憾的是我們的語文教學目前還停留在人人看得見的內容層面。但是這17位老師在教學中,能夠向只有有心人得之的涵義層面邁進,有些還能夠注意向對於大多數人是一個秘密的形式層面邁進。比如,姚老師執教的《姥姥的剪紙》,趙老師執教的《鞋匠的兒子》,晉老師執教的《愛之鏈》,黃老師執教的《變色龍》,等等。這些老師的課堂呈現出以下幾個鮮明的特徵——

1.在教學中,他們能夠關注文本語言的音、形、義,引導學生揣摩語言文字的音、形、義,品味語言的色、香、味。

2.在教學中,他們能夠關注文本的用詞造句、語言風格,引導學生探尋和發現語言的特點和規律。

3.在教學中,他們能夠關注文本的“文質”“情采”,引導學生掂量和品味語言文字的質地、情味、分寸和美感。

4.在教學中,他們能夠關注文本的布局謀篇,引導學生揣摩和發現作者是怎么寫的和為什麼這么寫。

5.在教學中,他們能夠關注文本的體裁樣式,引導學生感悟文體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