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體會:從“教課文”向“教語文”的轉變

還有的老師對教材進行了大膽地重組,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像晉教學《愛之鏈》,姚教學的《姥姥的剪紙》,李教學的《伊索寓言》,等等。

第四,從課堂形態上看,這17堂課較好地彰顯了學生主體的地位,還以語文課堂的本真狀態。

語文課堂應該是兒童的學堂,是學生充分施展和表現才能、取得學習成果的時空。在課堂上不管老師表現了多么高超的語文才華,如果學生沒有充分活躍起來,沒有思維、想像、情感的迸發,就算不上一堂好的語文課。

我們非常欣喜地看到,這17位老師能夠正確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係,能夠合理的退位讓學,儘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潛心會文,圈點批註,課堂上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學得生動活潑,具有生命的活力。

縱觀這17堂課,在多數課堂中,學生是自由的,是思想的。課堂上有時呈現出一種豐富的安靜,學生能夠自由地讀,自由地思,自由地說。課堂上既有一定的深度,又有一定的溫度。

第五,從學習氛圍上看,這17堂課較好地體現了民主平等的思想,貼近學生,回歸常態。

在這17堂課中,教師都能夠甘願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課堂上,教師和藹可親,笑容可掬,與學生展開平等的對話,進行著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融通,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心理氛圍,教師的語言能夠貼近兒童的實際,沒有大段地煽情和獨白,課堂上始終洋溢這一種民主的、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的學習是愉悅的,是幸福的。

第六,從學法指導上看,這17堂課較好地體現了“教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的理念,授人以漁。

語文教學要尋求一種平衡,這種平衡應該是以學生為本體,以教材為憑藉,是一種能夠使課堂和諧而有序地流動起來的平衡。有了這種平衡,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就能夠有效互動起來;有了這種平衡,教師就會在課堂上致力於為學生一種創設有效的學習語文的情境,引領學生親歷言語實踐的過程,學語習文,得言得意。

這17位老師在教學中努力地去尋求這種平衡的狀態,他們有著強烈地讀法、寫法、學法指導的意識,而且有切實可行、靈活多樣、適合那篇課文的讀法、寫法的策略,並且能夠使之內化為適合自己的讀法、寫法、學法,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力。

在本次賽課,在語文學法指導上有許多創新的舉措。比如,趙和春老師引導學生對詞句的理解,朱老師引導學生利用注釋理解詩意,都是這次競賽中可圈可點的亮點。

第七,從學生髮展上看,這17堂課的教學效率較高,學生獲得比較好的發展。

教育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課堂應該是學生靈性和智慧生長的地方。這17位老師深諳此道,在教學中他們關注學生的學,努力讓學生提供具體的語文實踐來提升語文素養。在這17堂課中,我們都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學生能夠經歷由不懂到懂、由不會到會、由不熟練到熟練、由不喜歡到喜歡、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發展過程。

第八,從教學個性上看,這17堂課較好地展示了師生的智慧和才情,彰顯出語文課程的獨特魅力。

從這17堂課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個性化的發展,這是語文教學的價值追尋。在此過程中,教師教學的個性化充分地彰顯了出來。語文教材是一篇篇不同的選文。不同的課文,就應該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每篇課文都應該選擇最適合教材的個性化的方法。當然,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學生,也應該有不同的教學設計。

當然,這次高年段的閱讀課還給我們帶來了以下一些思考:

第一,對教材的處理和目標的把握要更準確一些,能夠更加符合文本的特點,體現編者的意圖,更好地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走在學生髮展的前面。也就是說,我們應該要有一種更加強烈的課程意識和目標意識。

第二,對教學容量的理解要更科學一些,能夠更加符合教學的實際,要知道容量未必與內容成正比。抑或說,我們應該要有一種比較清楚的課時意識。

第三,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要更實在一些,能夠更好地還原文本,而不是挖掘微言大義,不能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或者說,我們應該要有一種更加強烈的整體意識和篇章意識。

第四,對一篇課文當中該完成的規定動作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完成,要知道國小語文是打基礎的課程,語文課一定要乾好語文該幹的事,真正讓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能讀好書,寫好字,聽得明白,說得清楚,寫得通順,打好聽說讀寫的基礎。換言之,我們應該要有一種更加強烈的打基礎的意識。

第五,對文本的體裁樣式的研究要更深刻一些,要知道對文本形態的認識和關注重於文本的本身。也就是說,我們應該要有一種更加清楚的文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