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我的理解就是:能力與知識的關係失調,換個角度就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矛盾。那個時候,“蘇老”已經意識到了“以生為本”的理念,只不過還沒有明確地提出來。我們今天的課改不就是在改變這一現狀嗎?要把教師的“滿堂灌”變成學生的“自主學”。

學校教育中,教師能帶給學生的更多的是知識,而要把對知識的理解上升為能力,需要的是學生的消化理解。把知識真正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那才是能力。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不關注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和教師作用的本質回歸。

我常想:中國的古人是多么明智!他們常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多么樸實的話語,但又意味深長。這種修行何嘗不是“內外兼修”。於內,要把學習看成是自己的事兒,不再是光宗耀祖、不再是父母意願的再現、不再是取悅於任何人的簡單行動;於外,學習更是一種做人、生活的習慣,要把立德樹人作為自己成長道路上的航標燈。

如此看來,學習不是簡單地模仿,閱讀不是簡單地看書。要讓讀書真正有價值、有意義,務必要注意處理好讀思、讀寫、讀行三重關係。

讀而不思是枉讀,思而不讀是空思!波爾克曾經說過:“讀書而不思考,等於吃飯而不消化。在讀書與思考中,我們才能找到有價值的東西和產生新的智慧火花。這個階段的閱讀宜細不宜粗、宜慢不宜快、宜精不宜略。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讓閱讀更加理論聯繫實際。從而在閱讀中形成自己的東西,為下一步的寫作做好鋪墊。

讀而不寫就像學習書法,只羨慕人家的字好!徒發嘖嘖讚嘆,而不去臨摹、背貼,那么我們的字兒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好的。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如果說您寫出來的東西於事無補,那么這種寫作也是沒有絲毫價值的。讀書是為了讓寫出來的東西有理有據,讓所看之人感到您的東西不是廢話連篇,也不是流水之帳;感覺到文章有深度、有內涵;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除此之外,我們的寫作不是譁眾取寵,而是要能引發共鳴、引發討論,讓所讀之人有所感悟、有身臨其境之感。這就要求我們擁有豐厚的案例、隨筆、敘事和反思作支撐,而這些是經年累月的積累!所以,讀書不能浮躁!成長需要時日!

最後就是處理好讀用的關係。美國第一屆總統華盛頓曾經說過:讀書而不能運用,則所讀之書等於廢紙。為什麼古代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一方面是說社會現實的局限,他們無法伸展志向;另一方面,我們是否也該這樣認為:文人迂腐!他們雖然飽讀詩書,但在現實生活中去不知道如何變通、如何運用,那么所讀之書不是廢紙是什麼?!

古語常說:學以致用,我要說:讀以致用!要學會變通地用,無論何種理論、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我們要創造性地使用他們,在用中思考新的取向,思考新的突破。從而產生新的理論、方法,形成自己的認識,獨創一家!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每天從事的教育教學不是簡單地重複,而是日新、又新、我常新!

“人文日新,從青年起”,讓我們從現在開始,一起讀書,在書海里遨遊,開闊視野、暢享書香;一起讀書,在讀書中怡情、體悟,豐富自我;一起讀書,開卷有益,在讀書中成長、成才!

最後我有一個不情之請,讓我們做一個關於讀書的莊嚴宣誓:我們願選擇書籍,我們願選擇閱讀。我們願生活在——充滿書香的校園中,開卷有益——我們愛讀書;良師益友——我們讀好書;行萬里路——我們多讀書;崇尚科學——我們博覽群書;學海無涯——我們終身讀書!讓一起來記住我們的讀書口號吧——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