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焦裕祿事跡心得體會

“看到泡桐樹,想起焦裕祿。”焦裕祿精神在蘭考這片土地上不斷傳承,他的求實作風為後人樹立了典範。“求實”是焦裕祿為人、為官、做事風格的真實寫照,也是他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xx總書記在蘭考縣調研指導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把焦裕祿的求實作風概括為“凡事探求就裡”、“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把焦裕祿的奮鬥精神概括為“敢教日月換青天”“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為黨員幹部實實在在做人做事、認真踐行“三嚴三實”的要求提供了參照和遵循。

“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半個多世紀前,為改變蘭考面貌,焦裕祿抽調20名幹部、老農和技術員,組成一支“三害”調查隊,帶領蘭考幹部民眾跑遍全縣,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他用腳親自去掂一掂蘭考“三害”的分量到底有多大,尋求治理天災的科學方法。他不願意坐在辦公室里聽匯報,教育廣大幹部“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正是憑藉這股探求就裡的求實作風,蘭考人民找到種植泡桐等治理水沙鹼“三害”的良策,從此走上根本改變蘭考和蘭考人民命運的新路。

1963年,為查風口,焦裕祿來到東壩頭鄉的張莊。當時,這裡到處是一片白茫茫的景象。“那時候風大啊,沙土堆的墳頭禁不住刮,我奶奶的棺材都露出來了。”50多年後的今天,當年用翻淤壓沙來護墳的村民魏奪彬的兒子魏振中,依稀記得那時的荒涼景象。

就在焦裕祿為尋找治沙良方而日夜難眠時,在下馬台偶遇了正為父母上墳的農民魏奪彬。見魏奪彬從遠處抬來淤泥封在墳頭上,焦裕祿若有所思地問:“有用嗎?”“有。你看,封上一層淤泥,沙土就被壓住了,再也翻不起來。”聽了魏奪彬的法子,焦裕祿像是發現了法寶,他興奮地說:“一個人一早上封一個墳,我們用人民公社的力量,一百人、一千人、一萬人、十幾萬人,乾一年、兩年、三年,大人小孩齊上陣,大筐小筐往上端,擔的擔、挑的挑、抬的抬,凡是有淤土的地方,都採用淤泥蓋沙的辦法把沙丘封住,再栽上樹、種上草,駭人聽聞的沙丘豈不就變成了良田?”

誰也沒有料到,魏奪彬的舉動和這句話,竟給了焦裕祿那么大的啟發,以致最後形成了“貼膏藥扎針”的一整套做法,成為蘭考人民對抗風沙的不朽武器。焦裕祿還從民眾實踐中總結出了3條治沙經驗:造林固沙,百年大計;育草封沙,當年見效;翻淤壓沙,立竿見影。3管齊下,根治風沙的危害。

“民眾是真正的英雄。”焦裕祿經常這么說。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焦裕祿一直這么做。如今的東壩頭鄉,林田阡陌,綠草如茵,一座焦裕祿半身塑像,巍然挺立。魏奪彬為母親固封膠泥的墳墓處,如今只有一座焦林紀念館和一片鬱鬱蔥蔥的槐樹林,還在述說著當年風沙瀰漫的景況和人們艱難治沙的場景,成為焦裕祿幹部學院一處現場教學點,講述著焦裕祿在民眾中尋求到治沙辦法的故事。

“出了問題我一個人扛著”

1962年冬,焦裕祿懷著改變災區面貌的雄心壯志,到了蘭考。正如穆青在《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一文中描述的那樣:展現在焦裕祿面前的蘭考大地,是一幅多么苦難的景象呵!橫貫全境的兩條黃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邊的黃沙;片片內澇的窪窩裡,結著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鹽鹼地上,枯草在寒風中抖動。這一年,春天風沙打毀了20萬畝麥子,秋天內澇淹壞了30萬畝莊稼,鹽鹼地上有10萬畝禾苗被鹼死,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史最低水平。面對重重困難,焦裕祿說:“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越是困難的地方,越能鍛鍊人。請組織上放心,不改變蘭考的面貌,我決不離開這裡。”

除了實事求是,凡事探求就裡,面對蘭考嚴峻災情的考驗,焦裕祿還有著一股不怕困難、不怕犧牲,敢於擔當的氣魄。

為了救助在飢餓線上掙扎的幹部和民眾,焦裕祿作出了一個決定:派人到外地去購買議價糧。但是在當時,國家的糧食統購統銷是條紅線。面對可能面臨的政治處分,焦裕祿斬釘截鐵地說:“救命要緊,出了問題我一個人扛著。”

“其實他心裡很明白,當時這么做是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做賭注的,但是為了民眾的切身利益,他早已經把個人的風險置之度外。最後經過縣委常委會討論後認為,代食品和副食品是不受糧食統購統銷政策限制的,縣裡可以買這些救濟民眾。”曾在蘭考縣總工會工作過的李國慶回憶說。就這樣,焦裕祿讓縣供銷社組織了148個人的採購隊伍、十幾輛大卡車,走了8個省,採購了粉條、苜蓿片、紅薯乾、蠶豆等副食品30多萬公斤,將全縣的幹部民眾從飢餓和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

1963年3月,在一次縣委會上研究造林問題時發生了爭論,有人主張把樹種到沙丘上、風口上,防風固沙;有人主張種到大路旁,綠化環境。焦裕祿總結時說:“兩種意見都有道理,都應當實現,但有個步驟問題。我的意見是‘先顧吃飯,後顧好看’。”大家覺得這個總結全面周到,主次分明,扼要生動,爭論雙方都愉快地接受了焦裕祿的意見。

“焦書記是個有脾氣的人,敢作敢當,每件事都能讓人心服口服,這樣的事太多了,三天三夜也講不完。”李國慶老人言語中充滿無限感慨。

蘭考人都說,焦書記雖然在蘭考只待了475天,但他卻給蘭考找到了根治“三害”的方法和路子,給蘭考人留下了一股精氣神兒!

如今,“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已轉化為蘭考人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強大力量,推動著蘭考跨越發展。當年內澇鹽鹼嚴重的三義寨鄉南馬莊村,如今成了“荷塘繞村轉,螃蟹荷下生”的中原“小江南”;含金量與日俱增的泡桐樹不僅改變了蘭考的生態環境,也給蘭考人帶來了商機,成為80餘萬蘭考人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昔日風沙肆虐的黃河灘地上蓋起了一座座生態蔬菜大棚,初夏時節結出了一個個圓滾甘甜的綠皮西瓜……蘭考人的日子,正在焦裕祿精神的感召下,愈發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