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學習是語文教學的頭等大事——國培學習心得

安徽省界首市逸夫第一國小 劉  軍

掌聲,笑聲,爭論聲,聲聲入耳;好課,優課,常規課,課課精彩。這就是我們小語第四組學員對本次國培的共同感受。

十五天前,我們帶著濃濃的秋意,走進了上海;懷著深深的思索,相約在國培。

十五天的培訓研修,儘管累,但累並快樂著!心中有夢,累不言苦。我們一路辛苦,一路收穫。面對每天九個多小時的學習研修,我們聽得腦熱頭漲,記得手麻指軟,坐得腰酸背疼,生怕錯過了這一份份精美的精神盛宴。真累啊!可是,你要是問學員:假如下次有機會,你會不會再來?我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一定會!奇怪嗎?不奇怪,因為大家權衡過了——十五天的付出,物有所值,物超所值。累,我們心甘情願。因為要做的事情總能找得出時間和機會;不想做的事情總能找得出藉口和原因。

十五天的學習研修,注定是快樂的。這快樂,首先源自內心的感動。請聽一聽學友在討論板上的留言吧。

“這次學習讓我有幸領略了專家們的風采:盧家楣教授激情四溢的情感教學,溫文爾雅的吳忠豪教授,才華橫溢的李學斌和王榮生博士,嚴謹而又頗具親和力的女博士——丁煒老師,詼諧、幽默、睿智的特級教師唐懋龍,年逾古稀的徐家良和徐鵠老師讓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我們聆聽了許多專家教授的精彩報告,真切感受了眾多一線同行貼心的交流,我收穫的不僅僅是知識、理念、方法和技巧,更多的是一種震撼,一種感動,一種心靈的洗禮。每天的培訓,都讓我有新的收穫;每天的交流,都讓我在深深思索。在悉心傾聽中,在交流碰撞中,我重新認識了自己,我不斷地反思,可以說,我每天都有新的認識,新的思索,每天的學習都讓我獲益匪淺,我不能一一列舉每天的感動,也不能一一傾訴每天的思考,但在我內心深處,都將他們化為了一種動力,他讓我充滿了激情,點燃了我心靈深處的火種,激發了我即將逝去的熱情,讓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蓮 山課件]

“我終於能跳出井底,有機會看看外面遼闊的天空、精彩的世界!”

……

十五天的學習研修,注定是快樂的。因為我收穫,所以我快樂。本次國培研修給我留下最深刻的理念是:語言的學習是語文教學的頭等大事。 “把兒童語言發展放在首位”……吳忠豪教授的報告依然在我耳畔迴響。 “用兒童文學的方法展開語文教學,於是你的課就成為孩子共同的喜歡。”這是李學斌博士的觀點。王榮生教授關於《語文教師的反思》,從學科教學內容、成功課例、理論支架三個方面告訴我們反思的意義和方法。特級教師唐懋龍老師呼籲:“閱讀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根據兒童語言技能發展的規律並運用‘從動機走向目的’的心理學原理,切實抓好各學段語言文字的基本功,使學生的習作做到文從字順。”吳立崗教授為我們今後的作文教學指明的前進的道路。徐家良老師、沈大安老師、李振村老師分別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和行動研究,從教材分析、教學過程設計、文本與兒童視界的融合等操作層面交給了我們許多語言學習的方法。薛法根老師執教的《哪吒鬧海》、徐鵠老師執教的《名字的故事》等名師的課堂教學無不在詮釋著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理念。

在聆聽各位專家講座過程中,我在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我的教學行為是否規範、我的課堂是否有吸引力、我的教學是否有效……我給自己的答案大多是否定的,我也許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教授完了課文上的知識點,強迫學生記住了一些文化常識和基礎知識,但是,我的課堂是缺少活力的和激情的,更致命的是沒有抓住語言學習這個根本。

說來慚愧,在《國小語文教師》雜誌出版100期紀念活動中,我就有幸聆聽了吳忠豪教授的報告,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了關於語言文字訓練的話題。語言文字訓練在20世紀90年代一度是我國語文教學改革的主題詞。但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隨著現行語文課程標準頒布以來,這一主題詞逐漸被“語文素養”“人文感悟”“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名詞所取代,“語言文字訓練”被邊緣化了。然而,在以人文感悟為主要取向的語文課堂上,儘管教師慷慨激昂,學生熱淚盈眶,但是學生的語文活動量仍然嚴重不足,很難被人認同為正宗的語文課。[蓮 山課件]

我國語文課程的重點取向是“閱讀”,閱讀課占了語文總課時數的2/3以上。這樣的課程設計存在致命的弱點:就是難以保證“表達”在語文課程中的重要地位。其實,語文作為一種社會交際工具,其核心功能在於能夠熟練“運用”;學生語文能力過關的主要標誌也是能夠熟練運用語言,進行口頭和書面交際。但是,在當下的語文課程中,大量的閱讀理解活動擠壓了“說”、“寫”等表達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影響了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