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審計法實施條例》學習心得

從事審計工作,作為一名審計執法人員,變成了某種意義上有“權力”的人,當自己的角色在執法者和公民身份之間不斷變換時,才對“許可權”這個詞有了一點認識。而這次新的《審計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新條例)的頒布,使我對“許可權”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

新條例主要從四個方面進一步規範了審計機關的審計監督許可權:一是增加規定了查詢賬戶和存款的具體程式。二是增加規定了封存資料和資產的程式和期限。三是擴大了可以公布的審計結果的範圍。四是明確了審計機關可不事先通知而直接審計的情形。

粗略望去,審計機關似乎增加了不少的“權力”,如在原來查詢單位賬戶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對被審計單位以個人名義在金融機構的存款的查詢權;配合新修訂的《審計法》對封存權的規定,進一步明確了該項強制措施的程式和時限;取消了原來對審計結果公告範圍的限制;明確指出審計機關享有可有條件的不事先通知而直接審計的權力等。

但細看之下,卻發現我們增加的不是“權力”,而是“許可權”。就好比一個圓的半徑越大,它所接觸的各式各樣的邊界也會越多,相應的受到的限制也越多。比如我們的賬戶查詢權,必須先要有授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計機關負責人簽發的協助查詢單位賬戶通知書和協助查詢個人存款通知書;在查詢個人賬戶時還要滿足相關的實質性要件,即審計機關有證據證明被審計單位以個人名義存儲公款;此外在審計實踐中還要履行相關的必要程式——兩人以上共同查詢,出示工作證件和審計通知書等。如果不滿足這些條件,該項審計查詢權就沒有辦法行使,即使出於其他原因行使了,它也是有瑕疵的,違法的,對方可以就此提出異議。如此勢必會影響到審計的公信力和權威,甚至引發相應的訴訟和法律責任。這是因為當我們的權力超出它的邊界的時候,就變成了對正當權利的侵犯,就成為了邪惡的力量,就必須要有相關的權力來制約它,以防止其濫用,並使遭受破壞的權利得到相應的救濟。

再如封存權的行使,源自新修訂的審計法第34條的規定:“審計機關進行審計時,在被審計單位有轉移、隱匿、篡改、毀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轉移、隱匿所持有的違反國家規定取得的資產等行為時,有權予以制止;必要時,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計機關負責人批准,有權封存有關資料和違反國家規定取得的資產”。但審計法只是規定了審計機關在什麼情況下有這種權力,至於怎樣行使該項權力,有沒有相應的時間、程式上的規定,則並未說明,這顯然不利於對被審計單位和個人的權利保障。新條例則明確提出應持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計機關負責人簽發的封存通知書。此外,明確了封存的期限是7日以內。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計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的期限不得超過7日。即封存最長不能超過14天。且解除封存的條件是“依法收集與審計事項相關的證明材料或者採取其他措施後解除封存”。並指出,封存的保管責任——“對封存的資料、資產,審計機關可以指定被審計單位負責保管,被審計單位不得損毀或者擅自轉移”,這實際上是在加強國家審計監督權的同時,進一步的對其進行了限制和規範。畢竟,封存權是對被審計單位和公民財產流通權利的限制,具有行政強制性,因而權力越大,受到的約束和限制就應該越多,所承擔的責任也應該越大。

5月1日,新條例馬上要生效實施了。媒體和社會各界對此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筆者看到網上很多評論說審計的權力又擴大了,審計監督權又加強了,這些話都不假。國家審計作為一種國家監督、法律監督,其本身也是對權力的制約,在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過程中必然要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沒有相應的職權,又怎么來履行相應的職責。但是,身為審計執法隊伍的一員,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增加了多大的權力,也就增加了多大的責任,這些都是對等的。只有看到權力背後的責任,看到權力的界限——許可權,我們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職責,我們的權威也才能真正在全社會樹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