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全國中國小高效課堂與有效教學策略論壇”學習心得

學生與教師共同成長

大學畢業後,我就很少有機會參加專業而系統的講座活動,這次隨工作室去廣東深圳參加“全國中國小高效課堂與有效教學策略論壇”,是一次非常難得而可貴的機會。在三天的學習時間裡,非常緊湊的安排了六位專家的講座,每一場聽完我們都會有自己的收穫,在茶餘飯後的短暫休息時間裡,我們都會互相交流著彼此的收穫和感受。短暫的學習雖然結束了,可學習後所產生的教學思考卻是永遠也不會停止的!

幾位專家把自己多年甚至畢生的教學研究所得和教學思想精華,都在自己的講座中展示著、滲透著,並折射出無窮的思考。每當一場講座結束時,我都會去思考,思考他們所帶給我的啟發,思考我的教學,思考我自己!在寫這個學習心得時,我感覺想寫的東西很多,當把所有的關鍵字寫下來並歸類後,我看到了三天裡我思想收穫的主線,那就是:關注學生、關注教師、關注課堂!下面我就從這三個方面談談我的思考。

一、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謝利民,在講座中提到了這樣一句話:由“關注學生所學習的知識”轉向“關注學習知識的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以學生髮展為本是教育的基礎。對學生的研究就應該放在教學之首,我們在備課環節中,備學生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喜歡看電影,喜歡聽音樂,喜歡運動,那是因為我們對這些活動感興趣,如果不感興趣你是絕對不會去做,或者很無耐毫無收穫的去應付。我們的教學也是一樣的,為什麼很多學生都不喜歡課堂教學,甚至牴觸,理由只有一個他們不感興趣。如何讓學生對自己的課堂感興趣成為了我們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而且要從頭做起並持之以恆,而不是想起了做一做。很多老師都會在初一或高一,本門學科開始時給學生一些興趣點。比如:生物老師展示一下生物的dna模型、上幾屆學生製作的細胞立體模型、或放一段生物科教片等,在開課前吊足學生的胃口。可是在進行常規的教學後。學生的興趣慢慢的喪失了,進入了為學習而學習的狀態。這樣的做法並不能培養學生的興趣。興趣應該是發自內心的對某件事物由衷的喜歡和嚮往,並為之堅持而付出。人為的培養興趣是很難的,但我們可以去關注學生對本學科涉及到的什麼方面感興趣,然後逐步引導,放大到本學科的學習。我舉個例子,在高一上生物課之前,我們可以帶學生去參觀植物園,參觀動物博物館。回來後讓學生談談對什麼最感興趣,並展示我們三年要學習的教材的目錄,讓學生知道我對什麼感興趣,我想學什麼。從而建立好學生與課堂的興趣對接點,然後精心設計每一堂課,除了教學重難點的達成外,要在課堂中穿插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保持課堂有1至2個興奮點。千萬不要讓學生為學而學。

2、需要是學習的動力。在我們每次的備課中,我們一定要思考學生需要什麼。你的設計學生喜歡嗎?像這樣要求合適嗎?他們需要嗎?他們想聽你講還是他們想展示自己的想法?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都希望得到師長的稱讚,同伴的認同。所以把課堂還給他們,讓他們在你的教學設計下去充分展示自我,去展示、去點評、去完善。做一個像毛澤東一樣的課堂指揮者,讓學生去“真槍實戰”。做一個像張藝謀一樣的電影導演,讓學生去“演繹精彩”。這樣的課堂才是他們需要的。學生想去展示他們的才華,講台和課堂成為了他們所嚮往的地方,因為那裡是他們智慧炫耀的舞台!

3、潛能是教學的源泉。教育是一個讓個體不斷完善的過程,更應該是一個發掘潛能的過程。潛能的激發又在推動著我們的教育,這樣才產生了無數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潛能的激發,對於個體能力的延伸是無止境的。它能產生的作用和影響也是無法估量的。謝利民教授說過這樣一句話:“當學生覺得不難,那難也不難;當學生覺得難,那不難也難。”在我們的教學中,只有不斷的給學生設定一個個夠一夠就能夠到的高度,那么當我們回頭看時,你會發現他們的潛能是你無法估量的。給學生展示的舞台,他會表演得很精彩,也會發掘到自己身上更多的潛能。多讓學生說,你會發現他們個個都很能說很會說。多讓學生表現,你會發現他們個個都越來越想展示自己!

4、情感是教學的質量。古話說得好“親其師,信其道。”學生是否對所學的感興趣,很多時候都取決於他是否喜歡這個老師,信服這個老師。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基礎是推動教學的動力,有了這個動力,教學質量也就不言而喻了,所謂水到渠成也就是這個道理了。學生對老師的喜歡是真誠的,是發自內心的,這種喜歡哪怕在他畢業多年後仍然是不會變得。當學生覺得不認真做作業會對不起這個老師,他還會不去做好嗎?當學生覺得考不好會沒臉見你時,他還會不去加油考好嗎?師生的情感是超越教育之上的精華。五年、十年後,還會有學生記起你看望你時,這是一個教育工作者最值得自豪的,也是最大滿足感的慰藉。五年、十年後,還會有這樣一位良師永遠也不會忘記時,這也是一個學生最值得慶幸的,也是成長路上溫暖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