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貫徹落實 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一、堅持法治思維的積極引領

法治思維是按照法治精神、法治原則和法治規則認識和思考問題的方式。應該說,法治思維是推進公平正義的思維,是權衡性思維和建設性思維。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想問題、作判斷、出措施,有利於統籌各方力量、協調利益關係,有利於形成社會利益的“最大公約數”。堅持法治思維是摒棄人治、實現法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內在要求。

堅持法治思維首先必須正確認識黨的領導和法治的關係。黨的領導和法治的關係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決定》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這既深刻闡述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辯證統一關係,也進一步明確了我們堅持法治思維的根本遵循。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重要的是“五個堅持”的原則,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這“五個堅持”也體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基本內涵,其中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體現了我國法治建設鮮明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是我們與西方法治建設的最根本區別。所以,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黨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地位,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正確方向,落實《決定》提出的“三統一”、“四善於”的要求,深刻認識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在本質上的一致性,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切實做到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領導人民執行憲法和法律、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正確認識黨的領導和法治的關係,不僅是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堅持法治思維所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法治思維必須是良法善治的思維。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並提出要形成“五個體系”、“三個共同推進”、“三個一體建設”。這是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工作布局的頂層設計,實現這樣的設計,就可以做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從而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我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實現路徑,也勾勒出了良法善治的宏偉藍圖。良法善治的最大前提是科學立法和民主立法,《決定》對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建設、明確地方立法許可權和範圍都作了規定。在具體工作中,只有抓住立法質量這個關鍵,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需要,才能夠保證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才能夠有力維護公民合法權利,管理好國家社會事務,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同時,也只有建立在這樣的良法善治基礎上的法治思維,才能夠在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中發揮積極的引領和促進作用。對於我們黑龍江來說,運用法治思維構築和推動法治建設,努力提高立法質量、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是工作重點之一,當前應從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緊緊圍繞“五大規劃”發展戰略,緊扣重大改革事項和人民民眾的期盼,抓緊制定審議一批地方性法規。

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範作用必須樹立法治思維。建設法治社會,應事事堅持法治思維、處處彰顯法治精神。《決定》提出“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範作用。”《決定》為從法律上解決諸多問題都提出了制度化要求。當前,我們的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推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困難和問題。xx總書記指出,凡是重大改革,必須於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具體講,就是我們在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時,要注重依法治國和深化改革的邏輯聯繫和有機統一,首要原則就是按法律辦事。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律規定;沒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治原則、法治原理;對於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改革事項,在不影響穩定、不破壞法治的前提下,要大膽試、大膽闖、大膽乾。這樣,既通過法治手段推進各項重大改革舉措,又把改革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從而保障我們整個社會在深刻的變革和發展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以xx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統籌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順應了時代發展要求和全黨全社會的期待,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了社會主義建設發展規律,體現出我們黨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高度自覺,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我們要深刻領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總目標、基本原則,全面準確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科學內涵,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積極推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

二、堅持法治方式的有效實踐

法治方式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它體現了現代國家治理的核心價值。堅持法治方式就要摒棄傳統的重人情、重關係、重面子的行事方式,避免不作為亂作為、選擇性執法、運動性執法、以權壓法等問題。運用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是我們落實好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關鍵所在。

關於嚴格執法問題。《決定》強調“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點之一應該是保證法律嚴格實施,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當前,不少矛盾和問題都是因為不依法辦事、不嚴格執法造成的。《決定》圍繞“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從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堅持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全面推進政務公開等六個方面作出工作部署,旨在通過一系列辦法措施保證嚴格執法,切實解決好執法不規範、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等問題,從而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決定》明確的“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行政機關不得法外設定權力,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不得作出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其義務的決定。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堅決消除權力設租尋租空間”,“推進綜合執法”,“嚴格執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等一系列政策規定,還有即將出台的一些相關法律法規,是規範我們機關工作的圭臬,必須堅決貫徹執行,從而在推進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式、責任法定化,加強對權力的制約,推進政務公開等方面取得建設性成果。

關於依法決策問題。《決定》提出“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式”,“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同時,為保障依法決策機制落到實處,《決定》強調“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幹部重要內容”。對此,我們一定要深化思想認識,明確決策規範,認真貫徹落實。特別是面對繁重艱巨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和複雜多變的矛盾風險挑戰,我們更要注重加強行政決策前端風險防控,把依法決策的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實到具體工作當中,努力做到決策的制度科學、程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我省在推進依法決策方面進行了積極實踐,已經建立了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等決策機制,要求決策機關對於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重大項目在作出決策前必須進行經濟、環境、社會穩定等方面的風險評估,努力從源頭上預防社會矛盾、規避政策性風險。我們要結合貫徹落實《決定》精神,進一步完善各類決策制度機制,並加大制度執行的力度,更好地促進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

關於公正司法問題。《決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xx總書記講過:“我們要依法公正對待人民民眾的訴求,努力讓人民民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絕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民眾的感情、損害人民民眾的權益。”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當前,司法公信力不高的問題比較突出,其深層次原因,在於司法體制不完善、司法職權配置和權力運行機制不科學、人權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決定》提出了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統一刑罰執行體制,探索實行法院、檢察院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和審判權、檢察權相分離,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建立生效法律文書統一上網和公開查詢制度等重大舉措。這些措施,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適應了當前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的迫切要求,有利於更好地規範司法行為、防止司法腐敗,有利於保證司法機關所辦理的每一起案件都經得起法律和歷史的檢驗。同時,隨著《決定》的貫徹落實和立法的不斷完善,我們的司法工作將面臨著嚴峻考驗。在審判立案方面,XX年1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修改《行政訴訟法》的決定,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將於XX年5月1日起實施。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擴大了行政訴訟受案範圍,將土地徵收爭議納入了受案範圍,我省在土地拆遷爭議方面案件數量較大,在信訪案件中的比例也最高,隨著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的實施,我省因征地拆遷而導致的行政訴訟案件數量將大幅增加,這對我們各級政府、各級法院都將是嚴峻考驗,我們必須公正司法,維護法律權威、維護當事人權益、維護社會穩定。在最佳化司法職權配置方面,中央《決定》明確了把檢察監督作為司法監督的重要內容,並提出要“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這主要是針對一些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造成對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侵害或者有侵害危險的案件,如國有資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等,由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我省是土地大省、資源大省、生態環保大省,隨著公益訴訟法律制度的建立,這類訴訟案件將明顯增多,對檢察機關的司法能力、司法勇氣提出了新要求,對行政機關也是一個新課題,必須面對。

關於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司法職權問題。司法權是居中裁判的權力,任何非法干預都會導致不公正的結果,影響司法公信力。近年來全國發生的一些案例表明,個別領導幹部違法干預司法,影響了司法公正,甚至釀成冤假錯案,教訓十分深刻。為防止外部因素干預司法活動,確保司法公正,《決定》指出,要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明確規定,任何黨政機關領導幹部都不得讓司法機關做違反法定職責、有礙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機關都不得執行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違法干預司法活動的要求。同時,為防止內部因素干預司法活動,《決定》作出了“明確司法機關內部各層級許可權,健全內部監督制約機制”,“司法機關內部人員不得違反規定干預其他人員正在辦理的案件,建立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製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主任檢察官、主辦偵查員辦案責任制,落實誰辦案誰負責”,“明確各類司法人員工作職責、工作流程、工作標準,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等具體規定。我們相信,通過這樣的剛性規定來依法規範司法權力運行體系、淨化司法權力運行環境,一定能夠有效排除各種因素對行使司法職權的掣肘和干預,一定能夠更好地為司法人員秉公執法、依法辦案提供良好的司法環境。

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以法治解決道德領域的突出問題,以德治強化公民的規則意識,最終實現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結合,不斷夯實建設現代文明社會的基礎。

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可以實現相得益彰。法律和道德都是社會行為規範。正如xx總書記所說,“禮法合治、德主刑輔”是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精髓要旨。《決定》把“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之一,強調“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範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科學地闡述了法治和德治的關係,有利於道德建設的不斷加強,有利於我國法治建設的順利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德治國體系中最重要的價值導向和思想行為規範,我們在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必須大力弘揚、積極踐行。同時,我們還要注重培育和弘揚具有黑龍江特色的優秀精神,更好地用“就在身邊”的美好道德品質感染和引領人們崇德向善、見賢思齊,進而以良好的道德風尚教化社會,柔性約束人們的思想行為,並用誠實守信、平等互利等公序良俗促進社會向法治化邁進,為依法治國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樹立法律信仰是關鍵。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法律如果不能被信仰,人們就不能真正把法律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法治就形同虛設。要在全社會樹立法律信仰,首先要強化憲法意識,牢記“憲法神聖不可侵犯”,堅決維護憲法的無上尊嚴;同時要強化法律意識,自覺尊法守法,切實維護法律秩序和法律權威;還要強化公民意識,依法履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做到既平等地受到法律保護又平等地受到法律約束。總之,就是要使人們內心敬畏法治、行為踐行法治,時刻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自覺在法律範圍內活動,保證每一名社會成員都不得擁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只有把法律的信仰和對法治的敬畏根植於人們心中,道德的力量才會更加堅韌,道德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彰顯。

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推進全民守法是根本。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要把開展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廣泛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要大力培育法治精神,引導全體公民發揚主人翁精神,積極參與和支持國家法治建設,做到“信任立法、配合執法、依賴司法、努力護法”。要把中央《決定》提出的領導幹部樹立法治意識,帶頭學法、模範守法的要求落到實處,切實為全社會厲行法治作好表率。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把他律和自律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努力形成尚法守制、公平正義、誠信文明、安定有序的依法治國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