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國培計畫”學習體會

20日來長春中午12:30,經過48小時的火車,終於來到了長春火車站,做160路公車大約1個半小時,到東北師大淨月校區附近的先鋒會館,報導、住宿、洗臉、上街買了一些日用品算是安穩了。

第二天,21日。上午8:30“夢之隊”全體成員和其他成員共同體驗了由馬志強老師主持的開班儀式,併合影留念;感受了鄭燕林老師對班級管理工作的方法,成立班委會、建立臨時黨支部、組建協作團隊等;聆聽了教師代表於偉、學生代表蔡瓊波真摯的發言;感受了付德玉老師與各位老師為本次培訓所作的巨大努力!

同時,學員分為8個小組,每個小組6人,我在第六組,來自江西的毛老師給小組給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夢之隊”。我們的口號是“夢想聚團隊,團隊鑄夢想,激情快樂人!”

上午8:50我們聽了北京大學附中特級教師李冬梅老師的專題報告《信息技術教學策略與方法》。李冬梅老師根據本學科的實踐性和創新性的特點出發,以課程教學的角度講解了信息技術教學的定位問題。她提出信息技術教學的定位主要要解決課程教學落在那個層次上,是在知識層次、技能層次還是在技術層次。各學段教學可能會有不同的層次要求,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應該落在技術層次的問題。提出了信息與科學、技術、工具、套用的關係問題。李冬梅老師在課程實施中提出學習是一個體驗過程,體驗是要有反饋的,合適的反饋是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的。通過李老師的講解,讓我們從意識角度上理解了信息技術中的信息與技術的關係以及技術在教學中的定位問題,對我們今後的教學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課間休息和李冬梅老師交流,北大附中現在實行小班制一個班最多30人,目前美國一個班18人。內地一個班60——70人不等,有的超過80人。北大附中教師批改作業有勞務費,本人工作近20年了,批改作業還沒有拿過勞務費。呵呵

下午1:50我們聽南京師範大學李藝教授的專題報告《基礎教育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建設問題探討》。

李藝老師從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的角度再次談到了對信息技術教學的再認識。李藝老師認為課程建設不僅是課程內容,更重要的是課程的知識結構或知識體系。教學過程一是知識體系的構建過程也是知識內容的再組織過程,對於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而言,要區分動手做的技術,如何做的技術與為何做的技術之間的關係和內涵,理清了這三種關係和內涵對於信息技術的教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李藝老師用多個實例具體講解了課程建設的一般性,開放性和社會性原則,對我們正確理解信息技術課程從課程建設的層面上做了思想與方法方面的指導。

“夢之隊”再次衷心感謝各位老師帶給大家的快樂!

來長春3天了。連日天空晴朗,氣候涼爽,很好的氣候,心情也不錯。早6點起床,洗漱。步行20分鐘來東北師大吃早飯。

早上8:00——11點。熊才平博士從“信息技術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的方面談了信息技術教學中的知識、技能、技術之間的關係和處理方式的思考,熊老師一開始就是創設了一種從思想的碰撞角度來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性學習在信息技術教學課堂中一節課的實現問題,熊老師通過一個實例拋磚引玉,引發了培訓老師不小的反應。各種理念的匯總,各種觀點的碰撞給了這個研習班的所有學員教學思想的衝擊。這個培訓班來自全國的非常優秀的教研員、教育學的專家和一線的老師。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和交流中,我們學到了不少的知識和理念。

個人感覺熊博士對研究性學習的觀點“開展研究性學習,不同於科學研究,目的在於非要研究出什麼成果來,而在於研究過程本身。”教學到底是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一直是我們思索的問題,經過兩天的學習,更加使我相信過程的重要新,一直研究教育評價,相信過程的重要性,可是升學率的壓力不知道怎么介紹,經過李冬梅老師的經驗介紹,使我明白了對升學率的解決辦法,“應付考試”,但北京和西部一樣嗎?

兒子上國中,老師很重視想想,還是咱首都北京的老師好啊。

下午1:30——4:30聽了鄭燕林博士的課,鄭老師從信息技術教育培訓的實踐角度講授了對信息技術的理解問題。她從三個方面談了信息技術培訓中應思考的問題,第一個方面是培訓中培訓者的語言組織對培訓的影響很大,“語言影響思維,思維影響表達”,不同的社會時期,不同的文化背景都有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我們做為一個信息技術的教師或培訓者,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掌握時代的脈絡,理解時代的語言。第二個方面是對無論是什麼樣的教學過程,教學效果是受學習者的心理因素與環境因素的共同影響的結果,在心理因素的把握上要注意學習者的認知分析,不同的認知風格要求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第三方面指出技術是用來解決問題的,技術的運用要考慮到適用、夠用,能用和低成本的問題,也就是說要明白運用技術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在技術運用中要明確回答為什麼要用技術,用什麼樣的技術和誰在用技術的問題。通過鄭老師的課,我們明白了影響教學過程中的三個重要方面對教學活動的影響,使我們能夠從教學的設計角度考慮課程或培訓的方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