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學習體會

“一帶一路”:從構想走進現實

“‘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契合中國、沿線國家和本地區發展需要,符合有關各方共同利益,順應了地區和全球合作潮流。”“‘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一帶一路’建設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舉措,將給地區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xx主席關於“一帶一路”的精彩論述獲得國際輿論高度熱議,“絲路熱”由此掀起高潮。“一帶一路”是實現“命運共同體”夢想的重要途徑。“一帶一路”重大倡議提出後,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目前,已經有60多個沿線國家和國際組織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表達了積極態度。截至4月15日,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已增至57個,“朋友圈”不斷擴大。在此之前,絲路基金已經順利啟動,一批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項目已在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已經有了早期收穫,從構想走進了現實。

經濟新常態:中國自信

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中國經濟的發展沒有唯一的答案。但習主席的表態卻令人振奮和鼓舞:“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將繼續給包括亞洲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提供更多市場、增長、投資、合作機遇。”“中國將同大家一起,共同驅動亞洲發展的列車,不斷駛向更加光明的未來。”中國崛起大勢不可阻擋,這就是中國的自信。

五、“一帶一路”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什麼改變?

一是有利於探尋經濟成長之道。“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成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二是有利於改革開放新格局的形成。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對外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受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等因素影響,對外開放總體呈現東快西慢、海強陸弱格局。“一帶一路”在我國國內段覆蓋了中西部的大多數省份,讓廣大中西部地區由原先的“內陸腹地”變成現在的“開放前沿”,為中西部地區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契機。

三是有利於經濟轉型升級。“一帶一路”為我國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和過剩產能化解提供了廣闊的戰略迂迴空間。東部地區受污染治理、土地價格、勞動力成本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而我國中西部地區以及東南亞等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通過“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將我國的部分產能過剩或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轉移出去,可以為我國的經濟轉型升級留出必要的發展空間,既可以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也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

四是有利於全面深化改革。“一帶一路”戰略的宏大程度前所未見,初始階段具有較多“構想”色彩還有很大的解釋空間。要在關注外部空間和機遇的同時,堅持深化改革、完善體制,以內部調整和改革來強制度、增效率、促公平,標本並治,靈活、有效地形成和把握行業、地域或市場重點,確保該戰略規劃的具體實施能夠達成預期的政策目標,保證國家健康、長遠、穩定發展。

風起揚帆正當時,四海同心逐新夢。"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宏偉藍圖已經繪就,中國願意與沿線國家一道,和衷共濟、相向而行,再現古絲綢之路曾經的榮耀與輝煌,共同鑄就團結、發展、繁榮、文明的希望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