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培訓總結

這次進行了民政局提供的社會工作者崗前培訓,是我受益匪淺,也學到了許多香港社工先進的地方,也對深圳的社工發展有了很大的了解,作為學校社會工作者,我深深感到培訓的重要性,再次也感謝民政局領導以及香港資深社工督導為我們付出的辛苦努力,此次培訓的內容也很多,也介紹了很多工作方法,讓我們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前有了初步的了解,這次培訓是很有必要的,具體的培訓內容我也不做介紹了。由於我是做學校社會工作的,所以我在培訓期間也努力了解學習了很多學校社會工作方面的知識,為以後走進學校奠定了理論基礎和心理準備。

學校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中的一類,最早出現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它是教育學和社會工作學的交叉學科。學校社會工作主要是運用社會工作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協助學校改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提高適應學習和生活的能力,克服其成長中遇到的困難,形成“家庭—學校—社區”三者的良好協調關係,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得到更好發展的一種專業服務活動。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了解到,學校社會工作包括幾大理論:

1.任務中心理論。

任務中心理論主張在診斷暨服務過程中,首先訂定明確的計畫與時限,如此才可能達成治療的目標。因此,它是一種簡單而且有一定時間限制的個案工作方法。

2.行為主義理論。

行為是有機體面對情況的一種反應態度,它不僅包括人的身體反應和動作,並且包括口語說明和主觀的經驗。一個人的行為產生,免不了外來的訊息對有機體的刺激,經過這種刺激後,即產生某種行為反應。行為主義理論的基本論點是:人總是期望一些令人滿意的行為,而反對造成不適的行為,因此,行為會不斷發生改變。由於“對外來刺激的反應行為是經過學習而來的”,所以,如果要去除當事人的不適當行為,應該給當事人提供一個“再學習”的機會,以修正當事人所希求且能感到滿足的行為。

3.社會學習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行為是通過觀察的過程和獎勵與處罰的運用習得的。比如,如果一個學生的某種行為受到表揚,那么這個學生和其他同學就會在將來得到同樣的表揚而追隨這種行為。另一方面,如果一個學生的行為被忽視或者一個學生因為行為不當而受到懲罰,那么這個學生和其他同學為了避免否定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就不會仿效這種行為。

4.社會化理論。

每一個人出生之後,經過一系列被動或主動的學習與教育的過程,才能成為社會所接受的人。這種個人成長的過程,就是社會化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社會化是一個過程,是個人走向群體、進入社會、理解和認同社會規範和制度、逐漸成為社會合格成員的過程。通過社會化,個人了解和掌握社會的知識、技能、價值標準、行為規範,從一個自然的人轉化為社會的人。毫不誇張的說,社會化使人成其為真正的人。社會化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正式的社會化,成人通過有意識的選擇與設計,將社會認可的價值、態度、角色、知識、規範等,按部就班地灌輸給兒童,如學校教育。另一類是非正式的社會化,也就是非刻意的安排與訓練的社會內容,如同輩群體的影響等。

5.標籤理論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在校青少年會因為成績或其他各種各樣的原因而被標記為“壞學生”、“壞孩子”。為什麼要給某些人打上“標籤”,作用又是什麼?“標籤”的觀念於1951年有勒姆爾特(e.lemet)首先提出,1961年貝克(h.s.becher)在《局外人》一書中加以引申闡述。標籤理論從主觀層面探討個人偏差行為的形成,認為偏差不完全是個人品質所決定,而是他人套用規範及制裁於違反者的結果。偏差者是那些武斷地被標定為偏差的人,而偏差行為是被加上“偏差”這頂帽子的行為。根據這個觀點,如果學校老師或者學生家長隨意對偶爾犯錯的學生加上壞的的標(如笨蛋、問題學生、不良學生等),這樣往往會成為日後促成這些學生陷入更加嚴重偏差行為的有力因素。當這些學生被套上壞的標籤以後,可能會不知不覺地開始修正他們的自我形象,將自己歸屬於這些被標籤的角色,導致一種“自我應驗預言”的惡果。然後,更進一步用偏差行為來防衛、攻擊及適應周圍環境對他們初次過失行為反應所引起的問題。顯然,有時候“標籤”的作用具有很大的負效應。將此理論運用於學校社會工作,有助於學校社會工作者洞察學生產生偏差行為的可能性因素,減少在開展學校社會工作時先入為主和偏見,有效地改善學生處境。 學校社會工作追求的目標

實現社會福利。社會福利在狹義上是撫助社會生活功能失調的人。為了使全體學生都能發揮潛能,學校社會工作為學校中學習和生活適應失調的學生提供服務,協助他們處理困難和解決問題,同時也在幫助他們學會如何預防問題的出現,發展自己的潛能。

保證實現教育機會均等。主要體現在必須為少數因經濟、社會、心理等因素不能參與教育或不能充分獲得教育機會的學生提供生活與學習的幫助,使他們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機會, 獲得學業成就的機會和實效,發揮自己的潛能。

促進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協調,以配合學校的需要和增強教育的功能。家庭、學校和社區是影響學生心理、行為和學習成績的三大因素,也是促進學生形成社會化人格的三大力量。協調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是學校社會工作者的專業服務和職責所在。

學校社會工作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培養的學生首先必須符合社會規範,遵紀守法;其次必須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培養能力,學會生存,成為一個對社會和國家有積極作用的社會成員。

可見,在本質上學校社會工作屬於社會工作的一環;在方法上,學校社會工作運用個案工作、團體工作和社區工作等社會工作方法;在目的上,學校社會工作圍繞學校教育的目的,協助學生準備現在及未來的生活。

我們可以利用學校社會工作彌補班級授課制的不足。班級授課制是產生至今最為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也是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但是無法充分關注教育中的個別需要與生活指導。對於關注每一個學生,實現因材施教,僅僅依靠對教學組織形式自身和教學活動的改革是不夠的。學校社會工作不是在學校體制內,而是在學校體制之外,主要採用個案和小組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教師一起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這是一種專業化的服務行為,可以幫助學校教育發揮更好的作用。社會工作者在專業服務和體系下展開學校社會工作,可以完善教育功能,協助學生在班級教學制度中得到一些個別化與生活化的教育,使學生能夠健康成長。

學校社會工作是學生個人成長和社會化的需要。學生在學校中不僅僅要獲得知識、技能和思維的訓練,還要在身心健康等方面得到良好的發展,順利實現社會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往往會遇到一些諸如情緒、行為、人際關係和家庭等方面的問題,而教師和家長難以及時妥善地加以解決。或者由於學生的擔憂和顧忌,而不願意讓教師和家長知道,而專門的學校社會工作者就可以避免這些問題。現代社會急劇變化,家庭功能銳減,給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通過開展學校社會工作,可以積極調動社會資源,學校、家庭和社區協作共管,建立社區監護網路,幫助青少年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問題,使他們健康成長。

適應現代社會分工合作的需要。現代社會的職業分工越來越細,服務所需的技術也越來越精,現代教育制度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要求學校內教師與行政人員各司其職,各有分工,從而導致彼此的協調和溝通不及時;學校教育與親職教育、社會教育嚴重脫節。學校社會工作有利於學校與家庭、社區之間的聯繫,確立統一的教育目標。可以說,學校社會工作是溝通學校、家庭與社區的橋樑。學校社會工作有助於扭轉單純依賴學校的教化功能,一味強調學校在青少年教育中的責任,而忽視家庭與社區的影響的局面。完善的現代學校不僅需要任課教師與行政人員,還需要社會工作者的配合和服務。值得注意的是,學校社會工作需要專業理論和方法的背景,它既有別於一般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等同於心理諮詢輔導和青少年輔導活動。

相比其他一些領域的社會工作而言,學校社會工作尚處於探索和發展之中,但在國外和我國的一些發達地區的實際工作中,它已經展現了重要作用。學校社會工作應該受到社會各方的普遍重視,培養和吸納大批的社會工作者關注和解決學校教育中的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