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十七屆六中全會體會:吹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號角

關鍵在於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需要文化制度上的有力推動和切實保障。中國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此優勢前提下,確立起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科學的文化體制機制就成為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自信,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要建立健全文化服務人民的體制機制。文化發展要以人為本,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根本目的,但這個目的不能停留於觀念,而是要付諸實踐,真正實現文化利民、文化惠民、文化育民,這就需要構建一系列體制機制來予以落實。文化服務人民主要體現為人民民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充分保障,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幹,以全民為服務對象,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構建起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使文化服務人民、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真正落到實處。

要建立健全文化促進經濟的體制機制。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和傳播媒介的高速發展,文化生產已日益成為當代經濟生活和現代化大生產的一部分。電視、電影、出版、音像、文藝演出、體育比賽,乃至廣告、信息、傳播、娛樂等產業,已發展成為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成為許多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文化與經濟日益交融,在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的同時,文化的經濟功能明顯增強,經濟的文化含量不斷提高,文化產業對促進經濟成長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貢獻越來越大。因此,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圍繞重塑文化市場主體,加快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加快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法人治理結構,打造一批文化領域國有骨幹文化企業和戰略投資者,大幅度提高我國文化企業的規模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建構和完善促進文化經濟發展、提高文化生產力的體制,使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發揮其最佳化結構、增強活力的重要功能和獨特優勢。

要建立健全促進文化創新的體制機制。創新是文化的生命,是文化的本質特徵,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不竭動力,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要條件。在文化生產領域,我們也要更新觀念,調整結構,力求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化和提升。誠然,文化本身意味著積澱和傳承,但如果沒有創新性要素的參與和主導,文化就不能充分反映與時俱進的社會生活,就不能承擔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文化創新最終要體現於文化產品的創新,因此,文化生產也必須納入到創新型國家建設體制,使之參與到國家知識創新體系之中。文化創新還要充分認識到科技進步對文化發展的重要作用,敏銳把握世界文化發展的新趨勢,緊緊抓住信息化深入發展的歷史機遇,加快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努力掌握文化發展和文化傳播的主動權。

還要建立健全加強文化管理的體制機制,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促進文化發展繁榮。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體制機制,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推動形成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管理體制。要切實加強實踐探索和工作落實,深化認識,總結經驗,把握規律,開拓創新,全面提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管理科學化水平,確保文化健康有序發展,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管理體制,為各類文化主體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教育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馬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