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文獻保護災難預案

制定一份周詳的文獻保護災難預案,正是國內大量文獻保存機構的當務之急——

若災難來襲,珍貴文獻能否無虞

重大災難導致珍存文獻損失慘重

◆XX年,伊拉克戰爭。在4月10日至12日3天時間內,伴隨伊拉克國家圖書館和檔案館裡成千上萬的檔案檔案、歷史記錄、古籍、古地圖和照片的丟失損毀,伊拉克的一部分重要記憶被永遠抹去了。據統計,伊拉克國家檔案館丟失了60%的館藏,包括大部分微縮膠片和膠捲;國家圖書館丟失了25%的館藏。

◆XX年,印度洋海嘯。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檔案館失去了80%的照片檔案,亞齊文獻信息中心失去了全部文獻。

◆XX年,美國墨西哥灣沿岸颶風。颶風卡特里娜、麗塔和威爾瑪使美國5個州的大約70個博物館、歷史學會和250個圖書館遭到嚴重破壞。

◆2011年,中國汶川地震。川、陝、甘三省的圖書館遭受重大損失,損毀圖書182.24萬冊,各地圖書館直接經濟損失4.36億元。

——摘自林陽、張靖《中國大陸圖書館文獻保護災難預案調查》

進入雨季,我國南方部分地區遭遇洪澇災害。而隨著近年來自然災害的頻頻來襲,不少文獻保存機構從業人員心頭也被厚厚的陰霾所籠罩——那些承載著人類文明、歷史記憶的珍貴文獻、檔案在災難突然降臨之時是否仍能安然無恙?在近日由中日韓三國文獻保護專家與會的“自然因素與文獻保存保護亞洲地區研討會”上,中山大學圖書館副館長林明公布的一項圖書館抽樣調查得出的數據,讓人增添了更多的憂慮。

一旦災難突發,文獻搶救或將陷入無序混亂狀態

“在聽說有自然災害發生時,84%的圖書館會意識到受災地區圖書館藏文獻可能會遭受損失,並聯想到自身是否具有應對災難的能力。”林明說。而與這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只有23%的圖書館表示自身有成文的文獻保護災難預案。

林明的數據來自他和同事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所做的一項抽樣調查——50家被抽樣的圖書館中有31家返回了有效問卷。雖然從抽樣數量上來看,相對於目前全國超過3000家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的總量,此次接受調查的不過百分之一,但是,在調查的圖書館名錄上我們看到,除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中國民族圖書館和汶川羌族圖書館分別作為專業圖書館和典型受災地區圖書館的代表外,其餘無一例外是省級或特大城市公共圖書館、高校大型圖書館——這些圖書館的文獻保護水平要遠遠高於全國平均線。

不僅如此,通過對問卷中其他相關內容的分析,林明表示,“在自身有成文的文獻保護災難預案的7家圖書館中,有的所謂‘預案’,大部分是關於緊急事件時的人員安全疏散等內容,並不是針對‘文獻保護’的災難預案。”

這項調查表明——一旦災難突發,我國絕大多數圖書館的文獻搶救工作都將陷入或無序混亂或束手無策的狀態。

突發自然災害的威脅離文獻保存機構到底有多近?

在上述參與調查的31家圖書館中——2家曾遭火災,3家曾遭水災,4家曾遭地震,1家曾遭颱風,11家曾遭水管破裂,11家曾遭館舍漏水,還有8家遭遇過其他事故——只有9家目前尚未遭遇過災害。換言之,即便是這些設施條件較為優越的大型文獻保存機構,其“災難倖免率”也不超過30%,那些更基層單位所面臨的威脅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