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當四個好少年資料

二是組建“青少年點評會”。社區確定“青年骨幹”人員專門負責“點評會”工作,以“在校是名好—主動學習、全面發展;在家是名好孩子———勤儉自強、孝敬長輩;在社區是名好少年———誠實守信、遵守公德”為內容,團組織每季度召開一次“點評會”。點評之前,充分徵求學校、家庭鄰里的意見,提出點評人選,組織青少年、家長代表集中到社區進行點評,對評出的好少年,團組織為他們發放獎品,並以《賀信》的形式向學校和家庭進行通報。

三是堅持“學校放假、社區開學”。針對學生假期

的167天怎么過?社區該為他們做什麼?面對假期時轄區的貧困生沒錢補課和雙職工家庭孩子沒人照顧等問題,社區延續了第二課堂(假期輔導站),做到“學校放假、社區開學”。我們開辦的“三不要”班,即學生的學費不要、教師的講課費不要、教室租金不要。聘請社區退休教師周志珍、姜喜文、張桂榮等在每年寒暑假期間對青少年開展文化課、鋼筆、毛筆書法、繪畫等方面的授課。自2002年暑假開班,截止目前共辦了8期,參加“三免班”的學生達626人次,即使他們學到了知識,又豐富了假期生活,並給家長減輕了負擔。同時,為了為青少年讀書用書創造條件,占領青少年業餘思想文化陣地,我們社區建立了“社區圖書館”。現有藏書2000餘冊。

四是創辦青少年“服務熱線”和“情感話屋”。為

了做青少年的貼心人,我們在社區建立了“服務熱線”和“情感話屋”。鼓勵轄區青少年把自己遇到的解決不了的問題和不願對父母說、不想跟教師講的話,向“服務熱線”反映和到“情感話屋”傾訴。如14歲的王瑩,母親在三年前去逝,去年春節前的一天深夜時分父親病故,她向社區共青團組織的服務熱線求助,社區共青團小組組長約兩名副組長立即真趕到她家,向她捐助100元錢,還幫助聯繫減免了火化費,妥善地處理了後事,並與其結成了幫扶對子。再如小孩劉佳的前父母離異後,都再婚了,她的媽媽在外地工作,劉佳和繼父生活在一起,感到很不方便。於是到社區“情感話屋”說心裡話,經過共青團同志多次做工作,現在劉佳已轉學到媽媽身邊。又如青年張偉到社區“情感話屋”與知心姐姐說出了她的苦衷,原來張偉於2005年如願考上了大學,但父親患眼病多年,母親體弱,家裡沒有錢供她上大學。共青團組織得知這個情況後,立即到駐區單位求援,3天后,張偉得到了3000多元的捐款,圓了張偉的大學夢。

五是開辦社區“三點鐘學校”。家長下班的時間大

多在下午5點,可孩子2點半就放學,這段時間怎么辦?為了解決這個令許多家長揪心不已的難題,為此,社區團組織開辦了免費類似託管班的“三點鐘學校”,填補孩子們放學後的真空地段。讓學生們放學後來“三點鐘學校”,先完成課外作業,然後集體玩耍。“三點鐘學校”成了孩子們放學後的重要活動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