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職工慶祝建國60年優秀徵文

上世紀七十年代,二哥從**去老家濱海度暑假。沒多久,**到處傳言要地震,父親想通知二哥別回來。老家是個偏僻的小村莊,電話打不去,寄信的速度,少說也得十天八天,能否收到還說不準。父親發封加急電報:“留濱勿歸”。二哥接了電報一路車船,火速趕回。父親不解,原來電報走了樣,變成“離濱速歸”,讓人啼笑皆非。那時電報認字數收費,加急電報還加倍。由於內容簡練,電報稿還要譯成電報碼拍發,目的地還需解碼成字,於是,一般電報內容都是“速歸”。幾經折騰,陰差陽錯也就見怪不怪。隨著通訊信息的飛速發展,九十年代電報開始逐步淘汰,名存實亡。

八十年代初,我去鹽城讀書時和家裡的通訊聯繫,寫信是唯一的方式。一封家書,一個來回要七八天時間。若生活費不精打細算,用過了頭,寫封信回去,一來一去真夠嗆。無奈何,先向同學借款用,來了匯單再還。畢業後,我分配至**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工作,經常要了解鄉鎮農業生產情況,向上級部門匯報。那時的通訊工具只有電話。辦公室的一台黑色電話機,得用手捺住電話拚命地搖“把子”,打通總機轉到對方。本縣的電話還算好,打長途可就麻煩了,跟總機“掛號”後,就是慢長地等待。一旦總機忙碌,等上半大天,常有的事,最糟的就是等也沒蹤影。唉!我最怕的就是打電話。直至90年代初,有了直拔電話,我才鬆了口氣。

九十年代中期,我居所未定,一直未能安裝電話。經常下鄉很是不便,就買了部中文尋呼機(bp機),真行,無論身處哪個角落,都能呼到。缺點本身是個“啞巴”,還需找電話打過去。有時尋呼機一響,找不著電話干著急,或是千辛萬苦找著電話,對方早不耐煩走人。一次,我去無錫辦事,下了車就辦理尋呼漫遊。錫惠公園遊玩時,尋呼機嘀嘀嗒嗒響起來,瞎轉悠好一會,別人手持“大哥大”派頭十足,心裡痒痒的,好眼饞。出了公園才有公用電話打過去,對方禮貌有餘:“對不起,呼錯了號碼”,真會捉弄人,哭笑不得。本世紀初,尋呼機也退出了歷史舞台,銷聲匿跡。

1999年,我搬進商品房,第一件事就是安裝程控電話,添置手機,生活一下子充實起來。手機好神,隨時隨地拔接電話、收發簡訊,聯繫親戚朋友,一時間電話不斷(),方便至極。誰知手機雙向收費,幾個月下來,一筆不小的開支,只好悠著點用。xx年電信部門推出小靈通業務,收費標準等同固定電話。我立馬辦部小靈通,話費一下子降低許多。小靈通盲區多,不方便。整天口袋還鼓鼓囊囊,又是手機,又是小靈通。一旦兩機同時響起,約好似的耍弄我,真煩。近年來,“貴族”消費平民化,手機話費不僅單向收費,還不斷下浮,我讓小靈通 “下崗”。

xx年,女兒去蘇南讀書,我送她一款多功能手機,集攝影、上網、聽音樂、玩遊戲之大成。聯繫起來很方便,能夠及時了解她的學習和生活,若有急事從速知道,及早辦成。如今,網際網路成為最廣泛溝通方式,我特地給家裡的電腦安裝了寬頻,鏇即註冊信箱和qq,若要給女兒寫家信,以電子郵件發過去,幾秒鐘的時間就能收到,還能傳送圖片。若要和女兒視頻聊天,預先發簡訊,約好時間登入,她的音容笑貌盡顯眼前,就象坐在身邊一樣,真是 “天涯”若比鄰。

光陰荏苒,轉瞬三十年。親歷通訊工具從電報、信件、電話、尋呼機、小靈通、手機到電子郵件、網路視頻的巨大飛躍,我為新中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科學技術、社會經濟騰飛的偉大成就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