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66周年主題徵文:66年,過去現在

那是一個平凡的城市,低矮的平房四周可見,從田疇間傳來孩子們捉泥鰍的嬉戲聲,從蘆葦盪飄來的清香中,摻和著孩子們捉小魚的“撲通”聲。沒有繁華街市的喧鬧,沒有炫彩霓虹的裝點。平凡中透露純樸的人,安詳地看滿天雲捲雲舒。

實際來說,變了,變了很多,奶奶戴上老花眼鏡,拿出以前陳舊的黑白照。她說那是她當知青時照的,我看那衣服很破舊,我能夠想像,斑駁的相機是怎么照出這張黑白照的。我的直覺,知青的待遇應該不錯啊,文化人嘛,我不解:“奶奶,知青不是您說的這樣吧,有文化點的,待遇應該會好點吧!”“哪像你說的,那個年代有破爛衣服和吃的就不錯了,哪有你們生活得好啊。記得我們上學還要走上幾里的山路,,那時可沒什麼車可以坐啊,老大穿了的鞋老二接著穿,直到最後鞋底都薄成了一張麵皮似的。我們上的學校很小,一間教室只有一兩張朽木長桌,一兩張搖搖晃晃的長凳子,還得擠著上呢!”奶奶回憶起過去,苦澀中露出了笑容,我似乎更不解,眉頭皺在一起,腦袋已擾亂成一片也許,那就是最真實的過往。“我們的教室那時沒有窗戶,凹凸的泥巴牆透過風,夏天涼快,可冬天冷,風‘嗖嗖’地灌進來,幾個抱在一起挺暖和。”奶奶很懷念以前的生活,但那的確夠差的,是我定會四處碰壁,我想,模糊將蒙蔽我的眼。

吃飯時,媽媽說,不僅奶奶那年代苦,她小時候也很苦,她沒有像我們現在這樣充滿甜味的童年,沒有做夢都有是騎在鏇轉木馬上,生活在童話般的夢幻里。媽媽沒有,她的童年快樂中帶著苦澀。小時候,家裡一月才會吃點肉,吃點油,這樣都算很好了,過年過節的才會吃點麵條或包子、饅頭什麼的,而現在,這些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早點。媽媽說,她小時候很少有水果吃,而且幾乎是沒有成熟的,因為還沒到一半熟就已經被人摘完了,桃呀、李呀、杏呀,才青青的小疙瘩就被那些頑皮貪吃的孩子們摘來吃了。等到正式成熟的時候,樹上早已空空。有時,會在菜地里找點地瓜,弄點生的小小蕃茄來吃,要是被家裡大人發現了,就有好看的了。媽媽還記得“六一”節好不容易得到一顆彩紙糖,又捨不得在學校吃,弄丟了就一直捏在手裡,捏得緊緊的,生怕哪一秒會不見了,上課時,每一分每一秒都盼著放學。等放學高高興興回家,才發現,早融化掉了。媽媽還為此鬧了大半天呢!

這些事在我的生活中也不會成為過往,但我到了那年代,便是一種熟悉的味道。時代的腳步太快,光速的66年就改變了這么多,66年漸漸把人們心中的死角照亮,那些漂流在呼息間的灰暗,褪去了。時代的疾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讓那些失色的記憶只封存在歷史中。讓世世代代的人體會生命的意義,在五光十色的斑斕下,體會一顆人心。

66年,付出了太多,也換來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