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政協工作總結

風雨同舟二十載 共圖彝縣大發展--縣政協商工作總結   “幾經風雨久同舟,合作祥和二十秋。大政方針舒卓見,小康擘劃獻良籌。直陳時弊關興替,廣采輿情系樂憂。民主協商肝膽照,彝鄉共慶展嘉猷。”一位親歷彝縣發展歷程的政協工作者,用飽含激情的詩,道出了縣政協與彝縣發展風雨同舟輝煌的20年。

20年來,在縣委的領導下,縣政協始終與我縣的發展風雨同舟、共同前進,共鑄輝煌。

20年來,我縣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社會事業不斷進步,人民生活大幅提高,民主政治不斷健全。縣政協第一屆委員76名,第六屆委員增加為135名;機關硬體設施由過去矮小平房變成了高樓,縣政協工作班子由三委一室發展到五委一室;委員界別從第一屆的17個擴大到現在的19個;全縣機關鄉鎮均已設立政協學習小組,共有學習小組19個。他們聯繫著各自代表的社會各界人士,活躍在各條戰線上,成為推動我縣經濟發展和民主進步的一支有生力量。

20年來,縣政協高奏著“團結、民主”的主鏇律,譜寫著“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動人篇章,留下了“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堅實足印。

履行職能:為發展獻計出力

20年來,縣政協在縣委的領導下,圍繞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我縣發展大局,認真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既從巨觀著眼,履行職能議大事,又從微觀入手,發揮優勢辦實事。

20年來,縣政協每年都對“一府兩院”工作報告進行協商,每年都圍繞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積極組織開展協商討論,獻計獻策,為改革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彝縣經濟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20年來,尤其是近年來,縣政協在民主監督方面,開拓創新,求真務實,使履行民主監督職能的內容和形式在實踐中不斷發展。進行帶有檢查督促性質的視察活動是民主監督的重要形式之一。這幾年來,通過組織委員調研、視察、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形式開展民主監督,對國家憲法、法律法規的實施情況,黨和國家的重要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情況,以及黨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履行職責,遵紀守法,為政清廉等方面進監督,有力地推動了反腐倡廉、依法行政和機關效能建設。

20年來,縣政協圍繞不同時期縣委工作中心、縣人民政府工作重點和民眾反映的熱點問題參政議政,近幾年這方面的工作更加突出。XX年,面對民眾反映強烈的高中教育問題,縣政協組織委員到鶴慶、祥雲學習取經,多次深入縣一中調查和視察,並先後召開主席會、常委會提出建議案,引起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採取措施,治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當年對聯考獲語、數、外狀元分別給予1萬元魚腥草狀元獎。據不完全統計,20年來,縣政協共收到提案1316件,經審查立案,立案1265件,辦理1265件,很多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實。編輯《漾濞文史資料》共6集。共開展了重點專題調研90多次,形成94份調研報告和視察(考察)報告,其中許多意見和建議得到縣委、縣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採納,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核桃產業發展、小水電建設、交通建設、投資環境建設、社會治安、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縣城發展、減輕農民負擔、文物保護、落實民族宗教政策等各項工作的開展和相關問題的解決。

20年來,縣政協認真履行職能,不斷開拓創新,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對推進政協工作的“三化”建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在此基礎上,縣委下發了《關於批轉〈政協漾濞彝族自治縣委員會關於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規定〉的通知》、《中共漾濞彝族自治縣委關於貫徹落實中共大理州委〈關於積極推進人民政協履行職能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式化的意見〉的意見》。根據縣委的檔案精神,縣政協從工作職責到會議組織,從提案辦理到信息反饋,都制定了相關的規章制度。先後制定和修訂了《政協漾濞彝族自治縣委員會工作規則》、《政協漾濞彝族自治縣委員會專門委員會工作職責》等19個規章制度,使政協工作有章可循,推進政協工作走上規範化、制度化、程式化的軌道。

民主團結:為發展凝聚力量

20年來,縣政協充分利用政協在組織上的廣泛代表性和政治上的巨大包容性,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通過大量組織委員學習,對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經常舉行紀念活動,加強與縣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社會各界人士的聯繫,講團結、講民主,調動廣大委員的積極性,讓每個委員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同時積極為我縣的發展獻計出力。採取多渠道、多形式、多領域地加強與各界人士的聯繫與溝通,對擴大團結,促進各項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20年來,縣政協與政協委員中的民主黨派、各界人士經受了鍛鍊與考驗。在各種政治風浪中,都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穩定局勢、穩定人心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縣政協成立初期的1984年,在縣委的統一部署下,縣政協牽頭負責做好以政協委員為重點包括其他統戰對象的落實政策工作,平反了一批冤假錯案,解決了全縣政協委員和各界人士22人的落實政策問題,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同時也加深了台胞台屬華僑華眷對祖國的認同感,為我縣改革開放創造了有利條件。

1988年後,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尤其是1992年鄧**“南巡講話”後,改革開放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縣第

三、

四、

五、六屆政協充分發揮政協優勢,切實加強海內外聯誼工作,壯大了我縣愛國統一戰線,為我縣的改革開放、社會安定穩定和祖國的統一凝聚了力量。據統計,縣政協先後對“三胞”對象情況進行了三次調查、掌握了有關的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幫助他們建立起海內外通訊錄,每年春節召開一次台胞台屬華僑華眷座談會,聽取他們的反映和要求。1988年以來,台胞回鄉探親13起22人次、回鄉定居1人,海外僑胞回鄉探親8起25人次。1992年10月30日,縣政協配合縣委統戰部幫助建立起歸僑聯合會。

在日常工作中,縣政協通過每年召開春節茶話會,開展重大紀念活動、走訪委員等形式,加強同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寺觀的聯繫和交流,做好委員團結工作,積極反映並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縣政協還組織有關部門建立了“寺管會”和各項規章制度;經常走訪民族宗教人士,宣傳政策;組織調查了全縣伊斯蘭教現狀,龍潭鄉白竹苗族村、瓦廠鄉蛇馬彝族村的情況。通過開展紮實有效的工作,同各方面人士建立了廣泛的聯繫,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為我縣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服務,為全縣的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

另外,縣政協還與南澗縣政協共同倡議,在全州開展橫向聯繫工作,得到了州政協的支持。1994年12月,在漾濞召開了十二縣(市)橫向聯繫籌備會議。同年,在南澗召開了第一次全州十二縣(市)政協工作橫向聯繫會議,至今運行正常。

關注民生:為發展鞏固基礎

關心民眾疾苦,心繫百姓安危,一直是人民政協的優良傳統。20年來,縣政協自覺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履行職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解決人民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上獻良策,促落實,彰顯“人民政協為人民”風采。

充分運用調研、視察、考察、會議等形式對事關全縣發展大計、人民民眾生產生活中的重大問題進行討論,提出意見和建議,為黨委、政府制定和實施合乎民心的方針政策提供支持和幫助,共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民眾的根本利益。農民脫貧致富、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關心弱勢群體,計畫生育管理,中國小素質教育……這些事關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就是縣政協關注的課題。《關於林果業發展的建議》、《制約我縣山區教育發展的問題及對策》、《進一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建議》、《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建議案》……一件件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調研引起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發展綠色企業,扶持民營企業,關心幫扶困難群體,治理“三亂”,加快農村教育衛生事業……一份份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檔案出台,慰勉了許多縣政協委員的心。

1987年,縣政協組織委員和科技人員17人到秀嶺村實地考察調研,總結了當地15戶農民脫貧致富的經驗,形成了題為《發展綠色企業是山區脫貧致富之路》的專題調研報告,提出發展綠色企業的意見。這一意見當年11月被縣第五次黨代會採納,並把發展綠色企業列為全縣經濟發展的重要項目,這一建議至今發揮著重大作用,核桃產業已成為全縣廣大農民脫貧致富邁入小康的支柱產業。

縣政協在對職業教育進行考察基礎上,提出發展職業教育的八條建議,被縣委、縣人民政府採納,促進了全縣職業教育工作。

縣政協組織人員考察石門關風景區,形成了《玉皇閣、石門關旅遊景點構想規劃初步方案》。經多方努力,石門關風景區已被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總結河西鎮秀嶺完小抓教學質量的經驗調研,被州人民政府以信息快報形式推向全州。縣政協通過民革雲南省委爭取到台灣勝大莊文化企業集團總裁李志仁捐資興建的阿細地國小,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李沛瑤為該校題寫了校牌。

脈地鎮桑不老村歷史以來的乾旱難題,建國後經四次解決未得徹底。政協全體常委利用各種機會和渠道反映、呼籲,引起州縣黨政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重視。經各方努力,採用新設備新技術,投入74萬元的兩級電力提水工程建成投入使用。

為儘快改變民族貧困地區科學技術匱乏,生產耕作粗放,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狀況,縣政協長期在桑不老村舉辦小麥樣板田,動員36戶農民將106.6畝承包田作為小麥樣板。1991年,小麥總產達42555千克,畝產399千克,與1990年平均畝產148千克增251千克,將近翻了兩番。此事在《大理報》、《雲南政協報》報導後,在全縣引起較大的反響,科技樣板的示範由桑不老村帶動脈地全鄉,擴大到全縣,由百畝連片擴大到千畝連片。

縣政協給一個即將走向困境的秀嶺林場及時爭取注入資金,從山東魯西引進小尾寒羊,創辦“生物龍”,企業重新起死回生,越辦越紅火,國務院副總理姜春雲到過實地視察。1999年民革中央組織19個省(市)共170多人到秀嶺林場召開智力支邊扶貧工作暨魯西小尾寒羊推廣現場會。

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真心誠意地幫助民眾解決實際困難。除組織縣政協委員以一技之長,盡一份力量,開展科技扶貧,救急濟弱,捐資助學等各種扶貧幫困活動外,還通過牽線搭橋,發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關心困難民眾,組織開展慰問特困民眾,組織抗災救災,對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引進國際愛心扶貧項目,培訓鄉村醫生和英語教師及開展義診活動。組織貧困青年到省內外務工,為山區引進人才、技術、資金、項目,努力為民眾辦實事、辦好事,讓困難民眾分享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體會到黨和政府的關心,感受到社會主義的溫暖,XX年,向韓國金基弦先生爭取10萬元人民幣給貧困山區沙河文筆村蓋起了學校,同時救助25名孤兒免費就讀。每年春節和大春生產期間,捐款捐物慰問困難民眾,給五保老人建蓋房屋,為困難民眾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持。

政協工作的成功源於縣委的重視、政府的支持。我們堅信在縣委的領導下,全縣各級政協組織將以更加飽滿的工作熱情,更加高昂的精神狀態,為促進彝縣和諧社會和經濟建設鑄造新的輝煌,共同為漾濞的美好明天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