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博餅的由來

中秋博餅是每年中秋節廈門要舉行的傳統活動。

廈門的“博餅”,也叫“博中秋餅”、“博會餅”。這一風俗的形成與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據傳是300多年前,鄭成功屯兵廈門,每到8月15日月圓之時,滿懷反清復明之豪氣的將士們,難免有思鄉思親之情。為了撫慰士兵離鄉背井、思親想家之念,激勵士兵先國後家,克敵制勝的鬥志,鄭成功的部下洪旭發明了一種博餅遊戲,巧設“中秋會餅”,通過“擲骰子”活動讓士兵們賞月玩餅、品茗談天。鄭成功親自批准從農曆13至18,前後6夜,軍中按單雙日輪流賞月博餅。這獨特的遊戲,後逐漸在民間流傳和改進,成為一種有趣的民俗活動。早年,博狀元餅,多為親友或結拜兄弟姐妹間大家出錢,購買一二會月餅,共同博之,誰得“狀元”,來年中秋節要贈送一會給大家博。其中有人生男孩的要送兩會。這樣,年年有增無減,會餅越來越多,只好再分開兩獨立組。一般家庭由長輩主持,每年買一二會,全家圍成一圈博之。於是,中秋博餅一代一代傳下來,就成了如今廈門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

其實,中秋節博餅,博的是一個開心,博的是一個好兆頭,現在這種遊戲活動不僅深受廈門人的喜愛,周邊地區也深受影響,逐漸開拓出閩南人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月圓之夜,寄情雅玩之時。泛舟鷺江,把酒賞月,陶醉於“煙籠寒水月籠紗”的詩般意境,真是其樂融融。每逢中秋佳節臨近,夜色闌珊中的廈門,大街小巷便會傳出博餅時骰子撞碰瓷碗的悅耳叮噹聲。

在古代,“博”是一種棋戲,後泛指賭博運動。當然,沿襲到現在,博餅不再有賭博的意味,而是成為廈門人中秋聚會的保留節目。當骰子在大瓷碗裡落下,發出叮叮噹噹的清脆響聲,當歡聲笑語從人們的心地飄出,各個眼底洋溢著快樂的微笑時,那種其樂融融的感覺總是特別溫馨。

在閩南晉江、石獅有些鄉鎮也流傳著的中秋節奪狀元餅的習俗,其玩法與規則基本相同。在安海,中秋賭餅也已成為一種商業活動和大眾遊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福建風物誌》記載:在廈門、漳州、泉州、金門一帶,中秋節有“奪狀元餅”的習俗。 在台灣中部和東部地區的一些城鄉,至今還流行中秋博狀元餅的習俗。在廈門對岸的金門縣,金城鎮吳厝社區發展協會每年慶祝中秋社區聯歡晚會,都有博狀元餅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