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風廉政建設工作自查自糾情況匯報

根據慶紀辦[2010]18號檔案要求,對照浙紀辦發[2010]11號“關於開展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專項檢查活動的通知”要求,結合本鄉1—9月工作開展情況,現將自查自糾情況匯報如下:

一、堅持抓制度落實,促農村基層黨風政風民風根本好轉。

1、堅持“兩分析,一匯報”制度不放鬆。鄉黨政領導班子成員,每年3月、7月根據黨風廉政分工,結合各自分管條塊工作,進行兩次分析交流,年底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各班子成員對一年來抓黨風廉政建設的主要做法,取得哪些成效,還存在哪些問題,向黨政一把手進行述職匯報,然後黨政一把手寫出述職述廉報告,統一上交縣紀委和縣委組織部審查。真正做到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基本達到“定人、定責、定時”的領導監管體制。

2、堅持農村財務管理“代理制度”規範化。對本鄉28個行政村的財務收支情況,由鄉農經站統一實行全程代理,絕大多數村均能按照規定要求,做到“日清月結”,各村每年不少於兩次的財務公開,在七天公示期,廣泛聽取村民意見、建議,接受民眾監督,以達到民主理財的工作目標。

3、堅持對基層黨員幹部的常態警示教育。長期以來,本鄉利用各種大小會議、政務村務宣傳欄、農村文藝演出知識搶答、定期播放警示電教片、電視廣播報刊網路媒體、橫幅標語等形式多樣的警示教育,對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做到制度化的常態教育,使27個農村黨支部,兩個機關部門黨支部,460多名黨員受到警示教育。

二、加強對惠農政策落實的監督檢查,確保惠農資金髮放到位。

1、對農村貧困戶、受災戶、低保戶、五包戶、下山搬遷戶扶貧資金髮放情況,組織紀檢幹部進村入戶,進行20%家庭抽查監管,通過核實後,村民均能足額領到政府下拔的扶貧款項,目前尚未發現滯留、剋扣現象。

2、對中央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家電下鄉補貼進行核實檢查,各村能夠對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的面積、補貼款進行七天公示,多數農戶可以直接在信用社存摺上拿到補貼,但也有少部分農戶的在分戶過程中,其個人身份證、姓名、帳號有差錯,經過上下核對,發放率達99.8%。農機具、家電下鄉購置補貼,農業部門與商家均能按規定,農民只需到鄉政府辦理手續後,就能比較順利地拿到補貼。

3、對農村危舊房和舊村改造項目進行走訪調查,今年本鄉對200戶農民的危舊房屋進行修繕,同時在下莊村實施舊村改造。經過個人申請、村委審核、鄉政府審批的程度,已對前期工作做好現狀普查、外觀拍照,對下莊村的拆遷建新房村民,鄉財政還撥出10萬元墊付資金,專門用於農戶的政策性補助和臨時安置補貼,得到了村民的擁護,目前項目進展順利,有望今年底前通過驗收。

4、對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進行春、秋兩次檢查。通過檢查,尚未發現有搭車亂收費現象,並能按照山區貧困生標準,有序組織學生享受營養餐和發放生活、學習補助費,走訪部分學生家長,反映良好。

三、加強對村級結對扶貧資金的監管,確保資金用在農民產業增收項目上。

1、努力實施我縣“西竹東擴”計畫,把省統計局、市委辦公室所結對的扶貧資金,通過為竹農開設竹林便道、散種毛竹補貼、低收入農戶毛竹基地扶育購買化肥等形式,改變過去以“輸血”扶貧,逐步轉向以產業“造血”扶貧過渡,使一些在家留守農戶真正得到實惠。

2、全力打造高山蔬菜第一鄉,帶動一方百姓共同參與發展致富。一年來,採取聘請建甌縣東遊鎮良種場技術員葉永禮,以年薪2.4萬元組建幹部技能示範基地48畝,為當地菜農傳授“均勻散施肥力”、“地膜全覆蓋”兩項新技術,確保菜農增產增收。9月8—9日兩天,還組織村兩委負責人及部分鄉幹部,赴縉雲縣前路鄉、新昌縣回山鎮考察學習茭白產業,採取“走出去,引進來”的農業招商引資辦法,做強做大高山反季蔬菜產業,截至目前為止,已經在楊家莊、富樓源、大際頭等村,為縉雲籍茭白種植大戶落實基地3個,面積300多畝,讓本鄉農民閒置耕地得到盤活,還可以在基地里打工掙錢,同時也有效地帶動嶺頭高山蔬菜品種,向多原化方向拓展。

3、鞏固7000畝錐栗園的後續管理。本鄉富樓源、東溪、龍洋、舉洋、包果、大際頭、小際頭等十多行政村,在XX年前後,將7000多畝山地種上了錐栗,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外出經商務工人數的逐年增加,部分錐栗園已經失去經營管理。針對這一現象,本鄉採取轉包經營方式,撥款修築園區機耕道路、建冷藏保鮮庫、出資購買化肥等產業扶持辦法,調動果農後續經營管理積極性。從2010年開始,農戶採收的鮮錐栗,每公斤收購均保持在6元以上,通過政府有效扶持,以而挽救了一個產業,讓農民增收。

四、以農村黨風廉政建設示範村為契機,全面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

1、2010年在嶺頭、楊家莊兩個行政村,進行了黨風廉政建設示範,將過去分散的監督小組,整合成由3—5人組成的村務監督委員會,由村民代表民主推選一名責任心強,民眾威信高的村民擔任村監會主任,並配備2名以上監督員。全程負責項目工程質量安全監督、財務監督、重大決策監督,這樣既為村集體節省誤工,又能起監管職能,有效地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