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自我鑑定3篇

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國小數學課堂活動結構的研究與探討”結題報告

黃山市黃山區耿城中心學校課題組 (執筆:石 磊)

課題立項年份、序號:XX年、jg08232

課題承擔單位:黃山市黃山區耿城中心學校

課題負責人:石 磊(副校長、國小數學中學高級教師、市國小數學特約教研員、黃山市名教師)

李 健(區國小數學學科帶頭人、國小數學高級教師)

課題組主要成員:

工作單位職務職稱承擔任務

石 磊耿城中心學校副校長 小中高課題負責人

李 健耿城中心學校教研組長 小高課題負責人

高娟娟黃山市教科所教研員 小高理論指導

李旭輝耿城中心學校副校長 小高實 施

徐 慧耿城中心學校教師 小一實 施

方雪嬌耿城中心學校教師 小高實 施

陶慧靜耿城中心學校教師 小高實 施

余 玲耿城中心學校教師 小一實 施

何黎明耿城中心學校教師 小一實 施

李雪梅耿城中心學校輔小教師 小一實 施

胡建平耿城中心學校輔小教師 小高實 施

王毅貞耿城中心學校輔小教師 小一實 施

林 濤耿城中心學校饒小教師 小高實 施

課堂,是一個非常精彩的世界,也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課題。課堂結構是一個複雜多變的系統,系統思維能為我們提供很多有益的養分。——題記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一)背 景

1、課程改革的需求。新課程實施以來,國小數學課堂正悄悄地發生著變化:課堂教學目標多元化,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學內容情境化……課堂已逐漸成為一個充滿探索、充滿情趣的學習樂園。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有不少教師在認識上不深或理解上偏差,導致課堂形、實不一致,教學內容不明確,學習目標定位不準確,在衝破了凱洛夫的五環節課堂結構模式之後,並沒有真正建立起科學的課堂教學結構體系。課堂結構設計不清晰,課堂教學缺乏讓學生有效探索體驗的過程,學生學習表面化,不少教師對四十分鐘缺乏通盤的考慮,課堂教學中存在普遍的隨意性和盲目性,重知識,輕能力,重講解,輕探討,重訓練(熟能生巧—熟能生厭---熟能生笨),輕思維,重結論,輕過程的蘇聯凱洛夫五環節課堂結構還常常影響這部分教師,課常教學結構落後僵化,教學效率低下。

2、教學研究的需要。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看,教師需要教育研究;需要將教研、科研兩者相結合。引導教師規範、深入地開展國小數學課堂活動結構的研究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

3、學校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實現學校發展與深化課改的統一,教師和學生成長的統一,教師發展與深化課改的統一,需要引領教師專業發展,塑造研究型教師群體,並且培養出一定數量的名師和一大批骨幹教師;從而達到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校和-諧發展。

(二)意 義

一堂課的效果如何,取決於課堂結構是否合理;最佳化課堂結構是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的重要條件;抓住了課堂教學結構的最佳化,也就抓住了教學改革的“牛鼻子”。現代課堂教學,一定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生活”,關注學生的感受,讓課堂成為學生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使課堂教學真正充滿生機活力。構建符合新課改理念的數學課堂活動結構,組織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形成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能使學生擁有快樂的學習生活,是我們數學教學不懈地追求。

鑒於以上考慮,本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在於:有利於改變課堂教學單一、封閉和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煥發課堂的生命活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同時通過課題的研究,使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行為方式,和國家課程改革同步一致,並能發揮教師在教學上的創新能力。理論價值在於:本課題研究成功,將形成國小數學課堂活動結構的一般模式,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實踐推廣價值。其次,本課題研究和積累的經驗資料,對於豐富和發展課堂結構理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最佳化課堂活動結構,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需要,是革除陳腐的教育觀念,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發展的新人的需要。

二、課題的界定

本課題研究的課堂活動結構,是指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課堂結構各組成部分的合理搭配和排列。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為主線,兼取行為主義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之長並棄其之短,對“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的揚棄。它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任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

課堂結構實際上是課堂教與學活動的流程,是由教師、學生和教學媒體三個要素組成,它們之間有著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響。教師和學生作為課堂系統中人的要素,是有情感、有意志、有需要的。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為社會作貢獻的意識構成課堂系統中的整體格局。課堂結構中除了人的要素外還有物的要素,它包括教材、教具等教學媒體。這些“物”是一種信息載體,他存在諸多缺陷。就以教材來說吧,他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優秀的學生理解力強,認為課本過於繁瑣,讀後產生厭煩情緒,差生則看不懂,產生畏難情緒,可以這么說,教材是一本無人活動的科學筆記。正是因為課堂系統中物要素有局限性,才導致教師這個偉大而崇高的角色的產生和存在。

課堂結構與教學結構有著密切的聯繫。教學結構多數情況下是針對某個教學階段而言,如果教學結構針對的是整堂課,那么這種結構就是整堂課的一個活動結構,即課堂活動結構。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教學也是如此,是一種過程性存在。

2、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理論。美國學者喬伊斯等人提出的教學模式理論是當代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場革命。是教學思想與教學規律的反映,具體規定了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的活動,實施教學的程式,應遵循的原則及運用的注意事項,成為師生雙方教與學活動的指南,它把比較抽象的理論化為具體的操作性程式和策略,有利於理論研究和指導教學實踐。因此,我們必須在教學實踐中很好地理解、把握這一理論,遵循課堂教學元素多元化,師生關係民-主化,課堂教學的情境性、互動性等教學原則,指導教師在最佳化課堂活動結構中提升改進策略,進而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

3、行為主義理論。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是:人類的行為都是後天習得的,人類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思維過程,行為的變化是可觀察的,同時通過行為的變化也可以推斷出學習者內心的活動。在個體所受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存在著中間變數,這箇中間變數是指個體當時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它們是行為的實際決定因子,它們包括需求變數和認知變數。需求變數本質上就是動機,認知變數就是能力,它們包括對象知覺、運動技能等等。因此,在教學實踐研究中,我們將著力關注並運用一定的策略改進課堂教學活動結構,使其成為課堂結構與有效課堂之間的中間變數來改進並強化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

4、新課程標準理念:以學生髮展為本,就是堅持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是僅僅關注少數“精英”的發展;注重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獲得發展,而不是僅僅關注知識或能力的發展;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不是使所有學生“模式化”發展;重視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而不是僅僅關注某一階段的發展;注重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而不是僅僅關注個人的發展。而這些都不是傳統的忽視學生本體的教學模式所能完成的,所以需要建構多元化、開放式、活動化的數學課堂活動結構模式。

5、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的根源在於普通的常識”。教師應想方設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髮展過程,感悟知識的本來面目,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獲得知識背後蘊藏著的某些更為重要更有價值的東西。“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與主要內容

(一)研究的目標

通過對“國小數學課堂活動結構的研究與探討”,試圖以數學的本源為追求,以學生“主體性數學活動”為載體,以教師、學生共同和-諧發展為核心目標;探尋有利於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數學課堂活動策略;探尋如何有效促進小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學會學習方法,發展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探尋如何激發學生持續學習的興趣,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探尋有效地促進學生愛學數學、動手學數學的課堂活動結構模式;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促進教師群體的共同發展;營造合作、共享、創新的校本教研文化。具體的說:

1、教學過程變革。變教師導演的“教案劇”為現實背景下師生平等對話、互動生成的鮮活生命歷程,充分利用探索出的課堂活動結構模式靈活組織教學,讓教學過程植根於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推進於師生互動生成之中,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

2、學習方式變革。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有充分的參與與表達的機會,學生學習成為教師引導下的自主的、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激發學生持續學習的興趣,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

3、注重學生髮展。讓學生經歷自己發現問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互動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學習數學,利用自己的經驗、通過合作交流學習數學。讓數學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富有個性的過程。讓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幫助學生建立自信(特別是對數學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為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為學生創設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的學習環境,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4、關注教師成長。教師的教學觀念由單一的知識傳授轉變為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全人教育,教學行為由教案的執行者變為學情的關注者、教學資源的發掘者、思維發展的促進者和教學智慧的積累者,最佳化國小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5、形成具有指導意義國小數學課堂活動策略和活動結構模式及其相關的課堂教學案例。

課題自我鑑定(2) | 返回目錄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21世紀,開拓創新和科學發展是當代中國發展的主鏇律。當前我們正處在知識經濟和網路信息經濟的社會,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其發展和前進的動力就是創新。傳統的教育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對人才的多方面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以時俱進”的課題,同時也是當前高教改革的重點領域。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關鍵是人才。向大學生傳授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引導他們樹立科教意識,學會科學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是高等院校的責任和義務。本研究力圖在學生原有素質水平的基礎上,通過最佳化教學體系,注重開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培養動手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為學生進一步發展或深造提供銜接的視窗,為學生的二次學習和今後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矗

本研究從XX年起,通過承擔的“以問題為基礎學習”的教學改革課題和“我國預防醫學創新創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定位與發展模式研究”教學課題,探索公共衛生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課題研究的基本構想是:以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全面素質培養為中心,重新調整公共衛生專業本科生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定位。。

一、本課題的內涵:

1. 確定了公共衛生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綜合素質高、基礎知識紮實、知識面寬,有創新意識,能夠套用所學知識解決預防和控制疾並促進健康中的實際問題的高級套用型專門醫學人才。

2. 構建課程建設體系、典型示範體系和規範管理體系三大體系,將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貫穿培養全過程。

3. 將培養目標的實施納入教學計畫,做到課程體系化。帶領學生深入研究,做到科研前瞻化。強化社區實習,強化實習基地實習,強化畢業生產實習,做到活動規範化。

4. 整合教學內容,創造多種選擇機會,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本課題具體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1. 建立了“課程體系化,科研前瞻化、活動規範化”的公共衛生專業醫學人才培養模式。首先進行了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查研究。以問卷調查形式,對東北地區預防醫學專業畢業5年以內及相關高校的教師、畢業生用人單位進行調查研究,研討預防醫學的發展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問題。調查內容包括:當前預防醫學專業教學計畫中的人才培養目標,基本培養規格,課程設定,教學內容,各學科課時比例,授課教師的授課方式方法,基本性實驗、創新性實驗與綜合性實驗課程安排比例,生產實習時間及內容,用人單位對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要求等。收集調查表,結合相關的書籍和文獻,對我國當前醫學院校預防醫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和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本研究成果認真分析社會發展和新世紀人才培養的要求,科技發展趨勢和醫學模式變化以及高等教育學原理和教育對象身心發展的特殊要求,並有針對性地提出適合我國社會發展及醫學現狀的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重點解決以下幾個問題:準確定位預防醫學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調整和充實課程結構和內容體系;重新設計和安排課程組合形式和教學方式。結合我國目前的社會發展需要及國外院校的教學培養模式,重新最佳化公共衛生相關學科的課程設定,使課程體系化;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師承擔的科研課題,提前了解相關領域的前沿知識,培養創新能力;通過定期的學術報告、社區實習、開放實驗室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2. 開展“以問題為基礎學習”的教學模式,注重創新性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中國醫科大學公共衛生相關學科的教學中,首次以學生為中心,開展疾病控制相關知識的學習與討論。同時,根據教學改革反饋,不斷調整和完善公共衛生創新教育的人才培養定位與發展模式。教學中以流行病學經典案例和熱點案例為問題線索,通過實際描述、分析,學習掌握疾病分布原理、套用描述、病例對照、佇列分析等方法,探討病因,驗證預防措施與效果評價。摸索出具有流行病學特點的“以問題為基礎學習”教學模式,重點覆蓋針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實驗教學,實踐環節,教育及知識背景,課程設定、課程結構、教學模式及創新性人才培養的內在結構和特點等方面。成果完成人配合學校推行雙語教學工作,主動深入課堂了解教學需要,為雙語課程準備了豐富的外文教學素材並研製了配套的多媒體課件

3. 重視實踐能力培養,構建課外活動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們深入社區。讓學生在專業課學習之前就走入社區,了解社區的疾病負擔,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本課題研究過程中主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實踐環節:①、科學設定實驗實習課。實驗課對檢驗和鞏固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理論知識、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實踐能力具有重大意義,科學合理地設定學生實驗實習課,有針對性地加強對設計性、綜合性試驗和實踐操作方面的考核,重視最具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畢業設計。②、積極開展課外學術科技創新活動,加大對學生課外科技協會等社團組織的指導力度,通過科協骨幹來帶動全體公共衛生專業學生對科技活動的參與。 ③、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時間,鼓勵和支持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和技能特長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過程中,自己的實踐能力也得到提升。

4. 構建了教學、科研、實踐三元並重的教學培養模式。通過承擔課題了解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及時傳授給學生;有計畫、有步驟地安排和鼓勵學生參加教師所承擔的課題研究或進行學校資助的課題研究,使他們掌握科研的基本流程,受到初步的科研能力的訓練。通過教學基地實習,讓學生深入了解我國公共衛生的現狀。

5. 建立創新性教師隊伍。 首先要進行理念的灌輸,讓每一位教師腦海里有了創新的概念,使其在教學內容的設定、教學方法的最佳化、教學效果的評價等方面融入“創新”概念,形成創新的濃厚氛圍;其次是教師自身創新素質的提高,通過學歷教育和開展科學研究來提高教師自身的創新素質,使教師具有引導學生研究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創新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要求教師樹立不斷學習的觀念,在教書育人實踐中進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改進思維方式,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為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儲備合格優秀的師資。

國小教師課題自我鑑定
課題自我鑑定(3) | 返回目錄

通過兩年多對縣級規劃課題"國小數學自主、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驗潛心研究,形成一下自我鑑定意見。

一、 該課題一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為指導,以目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突破口,探索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學模式。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也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手段,更是教學成功的基礎。準確、恰當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很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然而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提問作用發揮的遠遠不夠。有些教師的提問得不到學生的配合,學生要么答非所問,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課堂教學的冷場,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如提問數量過多使學生忙於應付,根本就無暇深思;重結論輕過程,提問流於形式,用優生的思維代替全班學生的思維;忽視對問題的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師的提問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導致課堂上"啟而難發"的局面;不重視創設問題情境,缺少置疑和認知衝突的激發,以簡單的集體應答取代學生深入的思維活動,形成學生思維的虛假活潑,削弱了教師的講授作用;提問的技巧尚未掌握等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構建符合新課程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質量,選題符合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形勢,具有較高的現實意義和較強的操作性。

二、整個研究過程組織嚴密,措施得力,資料齊全,研究規範,研究方法科學,材料豐富,取得了預期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成果較為顯著。本課題研究如何(1)、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當前教師課堂提問中存在的錯誤觀念及其產生原因,澄清教師的教學觀念,改變教師的課堂提問行為。

(2)我們以課堂為載體從教師行為,學生行為,師生共同行為三方面研究國小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的一般操作模式,總結了國小數學課堂提問的類型及途徑,構建一套國小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的策略。

(3)我們為學生提供提問的平台,從三大方面來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第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第二,增強學生質疑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第三,培養學生的數學元認知,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

(4)我們從國小數學課堂提問的類型、國小數學課堂提問的特點、國小數學課堂提問的過程、國小數學課堂提問的要求等方面總結國小數學教師課堂提問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本項研究促使我們不斷思考,逐步樹立新的課堂教學觀、師生觀、活動觀、評價觀等觀念;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鍛鍊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將推進本校的課堂改革,使試驗班的課堂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樂園,造就一批課堂教學改革的先進教師。推動新一輪課程改革。

課題鑑定組意見
課題結題鑑定意見
課題成果鑑定意見
課題鑑定意見
課題成果自我鑑定
課題自我鑑定意見
教育課題研究自我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