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書》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六



武平年,自府還第,在路無故馬倒,遂不得語,因爾暴亡,時年七十六。注《易》一部,行於世。會生平畏馬,位望所至,不得不乘,果以此終。

張思伯,河間樂城人也。善說《左氏傳》,為馬敬德之次。撰《刊例》十卷,行於時,亦治《毛詩》章句,以二經教齊安王廓。武平初,國子博士。

張雕,中山北平人也。家世貧賤,而慷慨有志節,雅好古學。精力絕人,負篋從師,不遠千里。遍通《五經》,尤明《三傳》,弟子遠方就業者以百數,諸儒服其強辨。

魏末,以明經召入霸府,高祖令與諸子講讀。起家殄寇將軍,稍遷太尉長流參軍、定州主簿。從世宗赴並,除常山府長流參軍。天保中,為永安王府參軍事。顯祖崩於晉陽,擢兼祠部郎中,典喪事,從梓宮還鄴。乾明初,除國子博士。遷平原太守,坐贓賄失官。世祖即位,以舊恩除通直散騎侍郎。琅邪王儼求博士精儒學,有司以雕應選,時號得人。尋為涇州刺史。未幾,拜散騎常侍,復為儼講。值帝侍講馬敬德卒,乃入授經書。帝甚重之,以為侍讀,與張景仁並被尊禮,同入華光殿,共讀《春秋》。加國子祭酒,假儀同三司,待詔文林館。

胡人何洪珍大蒙主上親寵,與張景仁結為婚媾。雕以景仁宗室,自托於洪珍,傾心相禮,情好日密,公私之事,雕常為其指南。時穆提婆、韓長鸞與洪珍同侍帷幄,知雕為洪珍謀主,甚忌惡之。洪珍又奏雕監國史。尋除侍中,加開府,奏度支事,大被委任,言多見從。特敕奏事不趨,呼為博士。雕自以出於微賤,致位大臣,勵精在公,有匪躬之節,欲立功效以報朝恩。論議抑揚,無所迴避。宮掖不急之費,大存減省,左右縱恣之徒,必加禁約,數譏切寵要,獻替帷扆。上亦深倚仗之,方委以朝政。雕便以澄清為己任,意氣甚高。嘗在朝堂謂鄭子信曰:"向入省中,見賢家唐令處分極無所以,若作數行兵帳,雕不如邕,若致主堯舜,身居稷契,則邕不如我。"其矜誕如此。

長鸞等慮其干政不已,陰圖之。會雕與侍中崔季舒等諫帝幸晉陽,長鸞因譖之,故俱誅死。臨刑,帝令段孝言詰之。雕致對曰:"臣起自諸生,謬被抽擢,接事累世,常蒙恩遇,位至開府侍中,光寵隆洽。每思塵露,微益山海。今者之諫,臣實首謀,意善功惡,無所逃死。伏願陛下珍愛金玉,開發神明,數引賈誼之倫,論說治道,令聽覽之間,無所擁蔽,則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歔欷流涕,俯而就戮,侍衛左右莫不憐而壯之。時年五十五。子德沖等徙於北邊。南安之反,德沖及弟德揭俱死。

德沖和謹謙讓,善於人倫,聰敏好學,頗涉文史。以帝師之子,早見旌擢。歷員外散騎侍郎、太師府掾,入為中書舍人,隨例待詔。其父之戮也,德沖在殿庭執事,目見冤酷,號哭殞絕於地,久之乃蘇。 $

孫靈暉,長樂武強人也。魏大儒秘書監惠蔚,靈暉之族曾王父也。靈暉少明敏,有器度。惠蔚一子早卒,其家書籍多在焉。靈暉年七歲,便好學,日誦數千言,唯尋討惠蔚手錄章疏,不求師友。《三禮》及《三傳》皆通宗旨,始就鮑季詳、熊安生質問疑滯,其所發明,熊、鮑無以異也。舉冀州刺史秀才,射策高第,授員外將軍。後以儒術甄明,擢授太學博士。遷北徐州治中,轉潼郡太守。

天統中,敕令朝臣推舉可為南陽王綽師者,吏部尚書尉瑾表薦之,征為國子博士,授南陽王經。王雖不好文學,亦甚相敬重,啟除其府諮議參軍。綽除定州刺史,仍隨之鎮。綽所為猖蹶,靈暉唯默默憂悴,不能諫止。綽欲以管記馬子結為諮議參軍,乃表請轉靈暉為王師,以子結為諮議。朝廷以王師三品,啟奏不合。後主於啟下手答,雲"但用之",仍手報南陽書,並依所奏。儒者甚以為榮。綽除大將軍,靈暉以王師領大將軍司馬。綽誅,停廢。從綽死後,每至七日及百日終,靈暉恆為綽請僧設齋,轉經行道。齊亡後數年卒。

子萬壽,聰識機警,博涉群書,《禮傳》俱通大議,有辭藻,尤甚詩詠。齊末,陽休之闢為開府行參軍。隋奉朝請、滕王文學、豫章長史。卒於大理司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