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志第十三 五行一



獻帝初平二年三月,長安宣平城門外屋無故自壞。至三年夏,司徒王允使中郎將呂布殺太師董卓,夷三族。

興平元年十月,長安市門無故自壞。至二年春,李傕、郭汜斗長安中,傕追劫天子,移置傕塢,盡燒宮殿、城門、官府、民舍,放兵寇抄公卿以下。冬,天子東還雒陽,傕、汜追上到曹陽,虜掠乘輿輜重,殺光祿勛鄧淵、廷尉宣璠、少府田邠等數十人。

《五行傳》曰:“好攻戰,輕百姓,飾城郭,侵邊境,則金不從革。”謂金失其性而為災也。又曰:“言之不從,是謂不乂。厥咎僣,厥罰恆陽,厥極憂。時則有詩妖,時則有介蟲之孽,時則有犬禍,時則有口舌之疴,時則有白眚、白祥、惟木沴金。”介蟲,劉歆傳以為毛蟲。乂,治也。

安帝永初元年十一月,民訛言相驚,司隸、並、冀州民人流移。時,鄧太皇專政。婦人以順為道,故《禮》“夫死從子”之命。今專主事,此不從而僣也。

世祖建武五年夏,旱。《京房傳》曰:“欲德不用,茲謂張,厥災荒,其旱陰雲不雨,變而赤,因四陰。眾出過時,茲謂廣,其旱不生。上下皆蔽,茲謂隔,其旱天赤三月,時有雹殺飛禽。上緣求妃,茲謂僣,其旱三月大溫亡雲。君高台府,茲謂犯,陰侵陽,其旱萬物根死,有火災。庶位逾節,茲謂僣,其旱澤物枯,為火所傷。”是時,天下僣逆者未盡誅,軍多過時。

章帝章和二年夏,旱。時,章帝崩後,竇太后兄弟用事奢僣。

和帝永元六年秋,京都旱。時,雒陽有冤囚,和帝幸雒陽寺,錄囚徒,理冤囚,收令下獄抵罪。行未還宮,澍雨降。

安帝永初六年夏,旱。七年夏,旱。

元初元年夏,旱。二年夏,旱。六年夏,旱。

順帝永建三年夏,旱。五年夏,旱。

陽嘉二年夏,旱。時,李固對策,以為奢僣所致也。

沖帝永熹元年夏,旱。時,沖帝幼崩,太尉李固勸太后兄梁冀立嗣帝,擇年長有德者,天下賴之,則功名不朽。年幼未可知,如後不善,悔無所及。時太后及冀貪立年幼,欲久自傳,遂立質帝,八歲。此不用德。

桓帝元嘉元年夏,旱。是時,梁冀秉政,妻、子並受封,寵逾節。

延熹元年六月,旱。

靈帝熹平五年夏,旱。六年夏,旱。

光和五年夏,旱。六年夏,旱。是時,常侍、黃門僣作威福。

獻帝興平元年秋,長安旱。是時,李傕、郭汜專權縱事。

更始時,南陽有童謠曰:“諧不諧,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是時,更始在長安,世祖為大司馬平定河北。更始大臣並僣專權,故謠妖作也。後更始遂為赤眉所殺,是更始之不諧在赤眉也。世祖自河北興。

世祖建武六年,蜀童謠曰:“黃牛白腹,五銖當復。”是時,公孫述僣號於蜀,時人竊言王莽稱黃,述欲繼之,故稱白;五銖,漢家貨,明當復也。述遂誅滅。

王莽末,天水童謠曰:“出吳門,望緹群。見一蹇人,言欲上天;令天可上,地上安得民!”時,隗囂初起兵於天水,後意稍廣,欲為天子,遂破滅,囂少病蹇。吳門,冀郭門名也。緹群,山名也。

順帝之末,京都童謠曰:“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案順帝即世,孝質短祚,大將軍梁冀貪樹疏幼,以為己功,專國號令,以贍其私。太尉李固以為清河王雅性聰明,敦詩悅禮,加又屬親,立長則順,置善則固。而冀建白太后,策免固,征蠡吾侯,遂即至尊。固是日幽斃於獄,暴屍道路,而太尉胡廣封安樂鄉侯、司徒趙戒廚亭侯、司空袁湯安國亭侯雲。

桓帝之初,天下童謠曰:“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人何在西擊胡,吏買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案元嘉中涼州諸羌一時俱反,南入蜀、漢,東抄三輔,延及並、冀,大為民害。命將出眾,每戰常負,中國益發甲卒,麥多委棄,但有婦女獲刈之也。吏買馬,君具車者,言調發重及有秩者也。請為諸君鼓嚨胡者,不敢公言,私咽語。

桓帝之初,京都童謠曰:“城上烏,尾畢逋,公為吏,子為徒。一徒死,百乘車。車班班,入河間。河間奼女工數錢,以錢為室金為堂。石上慊慊舂黃粱。梁下有懸鼓,我欲擊之丞卿怒。”案此皆謂為政貪也。城上烏,尾畢逋者,處高利獨食,不與下共,謂人主多聚斂也。公為吏,子為徒者,言蠻夷將叛逆,父既為軍吏,其子又為卒徒往擊之也。一徒死,百乘車者,言前一人往討胡既死矣,後又遣百乘車往。車班班,入河間者,言上將崩,乘輿班班入河間迎靈帝也。河間奼女工數錢,以錢為室金為堂者,靈帝既立,其母永樂太后好聚金以為堂也。石上慊慊舂黃粱者,言永樂雖積金錢,慊慊常苦不足,使人舂黃粱而食之也。梁下有懸鼓,我欲擊之丞卿怒者,言永樂主教靈帝,使賣官受錢,所祿非其人,天下忠篤之士怨望,欲擊懸鼓以求見,丞卿主鼓者,亦復諂順,怒而止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