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



周澤字都,北海安丘人也。少習《公羊嚴氏春秋》,隱居教授,門徒常數百人。建武末,辟大司馬府,署議曹祭酒。數月,征試博士。中元元年,遷黽池令。奉公克己,矜恤孤羸,吏人歸愛之。永平五年,遷右中郎將。十年,拜太常。

澤果敢直言,數有據爭。後北地太守廖信坐貪穢下獄,沒入財產,顯宗以信臧物班諸廉吏,唯澤及光祿勛孫堪、大司農常沖特蒙賜焉。是時京師翕然,在位者鹹自勉勵。

堪字子,河南緱氏人也。明經學,有志操,清白貞正,愛士大夫,然一毫未嘗取於人,以節介氣勇自行。王莽末,兵革並起,宗族老弱在營保間,堪常力戰陷敵,無所迴避,數被創刃,宗族賴之,郡中鹹服其義勇。

建武中,仕郡縣。公正廉潔,奉祿不及妻子,皆以供賓客。及為長吏,所在有跡,為吏人所敬仰。喜分明去就。嘗為縣令,謁府,趨步遲緩,門亭長譴堪御吏,堪便解印綬去,不之官。後復仕為左馮翊,坐遇下促急,司隸校尉舉奏免官。數月,征為侍御史,再遷尚書令。永平十一年,拜光祿勛。

堪清廉,果於從政,數有直言,多見納用。十八年,以病乞身,為侍中騎都尉,卒於官。堪行類於澤,故京師號曰"二"。

十二年,以澤行司徒事,如真。澤性簡,忽威儀,頗失宰相之望。數月,復為太常。清潔循行,盡敬宗廟。常臥疾齋宮,其妻哀澤老病,窺問所苦。澤大怒,以妻乾犯齋禁,遂收送詔獄謝罪。當世疑其脆激。時人為之語曰:"生世不諧,作太常妻,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十八年,拜侍中騎都尉。後數為三老五更。建國中致仕,卒於家。

鍾興字次文,汝南汝陽人也。少從少府丁恭受《嚴氏春秋》。恭薦興學行高明,光武召見,問以經義,應對甚明。帝善之,拜郎中,稍遷左中郎將。詔令定《春秋》章句,去其復重,以授皇太子。又使宗室諸侯從興受章句。封關內侯。興自以無功,不敢受爵。帝曰:"生教訓太子及諸王侯,非大功邪?"興曰:"臣師於恭。"於是復封恭,而興遂固辭不受爵,卒於官。

甄宇字長文,北海安丘人也。清淨少欲。習《嚴氏春秋》,教授常數百人。建武中,為州從事,征拜博士,稍遷太子少傅,卒於官。

傳業子普,普傳子承。承尤篤學,未嘗視家事,講授常數百人。諸儒以承三世傳業,莫不歸服之。建國中,舉孝廉,卒於梁相。子孫傳學不絕。

樓望字次子,陳留雍丘人也。少習《嚴氏春秋》。操節清白,有稱鄉閭。建武中,趙節王栩聞其高名,遣使齎玉帛請以為師,望不受。後仕郡功曹。永平初,為侍中、越騎校尉,入講省內。十六年,遷大司農。十八年,代周澤為太常。建初五年,坐事左轉太中大夫,後為左中郎將。教授不倦,世稱儒宗,諸生著錄九千餘人。年八十,永元十二年,卒於官,門生會葬者數千人,儒家以為榮。

程曾字秀升,豫章南昌人也。受業長安,習《嚴氏春秋》,積十餘年,還家講授。會稽顧奉等數百人常居門下。著書百餘篇,皆《五經》通難,又作《孟子章句》。建初三年,舉孝廉,遷海西令,卒於官。

張玄字君夏,河內河陽人也。少習《顏氏春秋》,兼通數家法。建武初,舉明經,補弘農文學,遷陳倉縣丞。清淨無欲,專心經書,方其講問,乃不食終日。及有難者,輒為張數家之說,令擇從所安,諸儒皆伏其多通,著錄千餘人。

玄初為縣丞,嘗以職事對府,不知官曹處,吏白門下責之。時,右扶風琅邪徐業,亦大儒也,聞玄諸生,試引見之,與語,大驚曰:"今日相遭,真解矇矣!"遂請上堂,難問極日。

後玄去官,舉孝廉,除為郎。會《顏氏》博士缺,玄試策第一,拜為博士。居數月,諸生上言玄廉說《嚴氏》、《冥氏》,不宜專為《顏氏》博士。光武且令還署,未及遷而卒。

李育字元春,扶風漆人也。少習《公羊春秋》。沉思專精,博覽書傳,知名太學,深為同郡班固所重。固奏記薦育於驃騎將軍東平王蒼,由是京師貴戚爭往交之。州郡請召,育到,輒辭病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