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志第一 律歷上



八日。 律,四寸九分小分三弱。 準,四尺九寸五千三百三十三。

鄰齊,九萬五千六百七十五。

上生內負。 鄰齊為宮,分動商,內負徵。

七日。 律,四寸八分小分六微強。 準,四尺八寸萬一千九百六十六。

期保,九萬四千三百八十八。

上生物應。 期保為宮,質末商,物應徵。

八日。 律,四寸七分小分九半強。 準,四尺七寸萬八千七百七十九。

應鐘,九萬三千三百一十二。

上生蕤賓。 應鐘為宮,大呂商,蕤賓徵。

一日。 律,四寸七分小分四微強。 準,四尺七寸八千十九。

分烏,九萬三千一百一十六。

上生南事。 分烏窮次,無徵,不為宮。

七百。 律,四寸七分小分三微強。 準,四尺七寸六千五十九。

遲內,九萬二千五十六。

上生盛變。 遲內為宮,分否商,盛變徵。

八日。 律,四寸六分小分八弱。 準,四尺六寸萬五千一百四十二。

未育,九萬八百一十七。

上生離宮。 未育為宮,凌陰商,離宮徵。

八日。 律,四寸六分小分一少強。 準,四尺六寸二千七百五十二。

遲時,八萬九千五百九十五。

上生制時。 遲時為宮,少出商,制時徵。

六日。 律,四寸五分小分五強。 準,四尺五寸萬二百一十五。

截管為律,吹以考聲,列以物氣,道之本也。術家以其聲微而體難知,其分數不明,故作準以代之。準之聲,明暢易達,分寸又粗。然弦以緩急清濁,非管無以正也。均其中弦,令與黃鐘相得,案畫以求諸律,無不如數而應者矣。

音聲精微,綜之者解。元和元年,待詔候鐘律殷肜上言:“官無曉六十律以準調音者,故待詔嚴崇具以準法教子男宣,宣通習。願召宣補學官,主調樂器。”詔曰:“崇子學審曉律,別其族、協其聲者,審試。不得依託父學,以聾為聰。聲微妙,獨非莫知,獨是莫曉。以律錯吹,能知命十二律不失一,方為能傳崇學耳。”太史丞弘試十二律,其二中,其四不中,其六不知何律,宣遂罷。自此律家莫能為準施弦,候部莫知復見。熹平六年,東觀召典律者太子舍人張光等問準意。光等不知,歸閱舊藏,乃得其器,形制如房書,猶不能定其弦緩急。音不可書以曉人,知之者欲教而無從,心達者體知而無師,故史官能辨清濁者遂絕。其可以相傳者,唯大搉常數及候氣而已。

夫五音生於陰陽,分為十二律,轉生六十,皆所以紀鬥氣,效物類也。天效以景,地效以響,即律也。陰陽和則景至,律氣應則灰除。是故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陳八音,聽樂均,度晷景,候鐘律,權土炭,效陰陽。冬至陽氣應,則樂均清,景長極,黃鐘通,土炭輕而衡仰。夏至陰氣應,則樂均濁,景短極,蕤賓通,土炭重而衡低。進退於先後五日之中,八能各以候狀聞,太史封上。郊則和,否則占。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案歷而候之。氣至者灰動。其為氣所動者其灰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靈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歷。

《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