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五十二 志第三十三



省令史選之門有四:曰文資,曰女直進士,曰右職,曰宰執子,其出仕之制各異。

文資者,舊惟聽左司官舉用,至熙宗皇統八年,省臣謂:“若止循舊例舉勾,久則善惡不分而多僥倖。”遂奏定製,自天眷二年及第榜次姓名,從上次第勾年至五十已上、官資自承直郎(從六品)至奉德大夫(從五品),無公私過者,一闕勾二人試驗,可則收補,若皆可即籍名令還職待補。官至承直郎以上,一考得除正七品以上,從六品以下職事,兩考者除從六品以上、從五品以下。奉直大夫(從六品)以上,一考者除從六品以上。從五品以下,兩考者除從五品以上、正五品以下,節運同。

正隆元年,罷是制,止於密院台及六部吏人令史內選充。大定元年,世宗以胥吏既貪墨,委之外路幹事又不知大體,徒多擾動,至二年,罷吏人而復皇統選進士之制。承直郎以上者,一考正七品,除運判、節察判、軍刺同知。兩考者從六品,除京運判、總府判、防禦同知。奉直大夫已上,一考者從六品,除同前。兩考從五品,除節運副、京總管府留守司判官。七年,以散階官至五品亦勾充,不願者聽。十一年,以進士官至承直者眾,遂不論官資但以榜次勾補。二十七年,以外多闕官,論者以為資考所拘,難以升進,乃命不論官資,凡一考者與六品,次任降除正七品,第三任與六品,第四任升為從五品。兩考者與從五品,次任降除六品,第三、四任皆與從五品,五任升正五品。承安二年,以習學知除、刑房知案、及兵興時邊關令史,三十月除隨朝闕。泰和八年,以習學知除十五月以上,選充正知除。一考後理算資考。大安三年,以從榜次則各人所歷月日不齊,遂以吏部等差其所歷歲月多寡為次,收補知除,考滿則授隨朝職。

貞祐五年,進士未歷任者,亦得充補,一考者除上縣令,再任上縣令升正七品,如已歷一任任丞簿者,舊制除六品,乃更為正七品,一任回降從七品,再任正七品升六品,如歷兩任丞簿者,一考舊除六品,乃更為正七品,一任回免降,復免正七品一任,即升六品。曾歷令一任者,依舊格六品,再任降除七品,還升從五品。興定二年,敕初任未滿及歷任者,考滿升等為從七品。初任未滿者爾兩任、未歷任者四任、回升正七品,兩任正七皆免回降。凡不依榜次勾取者同隨朝升除,俟榜次所及日聽再就補。興定五年,定進士令史與右職令史同格,考滿未應得從七者與正七品,回降從七一任。所勾諸府令史不及三考出職者除從七品,回降除八品。若一任應得從七品者除六品,回降正七品,若一任應得正七品者免降。

女直進士令史,二十七年格,一考注正七品,兩考注正六品。二十八年,敕樞密院等處轉省者,並用進士。明昌元年,敕至三考者與漢人兩考者同除。明昌三年,罷契丹令史,其闕內增女直令史五人。五年,以與進士令史辛苦既同,資考難異,遂定與漢進士一考與從六品,兩考與從五品。

宰執子弟省令史,大定十二年,制凡承蔭者,呈省引見,除特恩任用外,並內奉班收,仍於國史院署書寫、太常署檢討、秘書監置校勘、尚書省準備差使,每三十月遷一重,百五十月出職。如承應一考以上,許試補省令譯史,則以百二十月出職,其已歷月日皆不紐折,如系終場舉人,即聽尚書省試補。十七年,定製,以三品職事官之子,試補樞密院令史。遂命吏部定製,宰執之子、並在省宗室郎君,如願就試令譯史,每年一就試,令譯史考試院試補外,緦麻袒免宗室郎君密院收補。大定二十八年,制以宗室第二從親並宰相之子,出職與六品外,宗室第三從親並執政之子,出職與正七品。其出職皆以百五十月,若見已轉省之餘人,則至兩考止與正七品。二十九年,四從親亦許試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