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五



凡選監察御史,尚書省具才能者疏名進呈,以聽制授。任滿,御史台奏其能否,仍視其所察公事具書於解由,以送尚書省。如所察事皆無謬戾為稱職,則有升擢。庸常者臨期取旨,不稱者降除,任未滿者不許改除。大定二十七年前,嘗令六十以上者為之。後,台官以年老者多廢事為言,乃敕尚書省於六品七品內取六十以下廉乾者備選。二十九年,令台官得自辟舉。明昌三年,復命尚書省擬注,每一闕則具三人或五人之名,取旨授之。承安三年,敕監察給由必經部而後呈省。泰和四年,制以給由具所察事之大小多寡定其優劣。八年,定製,事有失糾察者以怠慢治罪。貞祐二年,定製以所察大事至五、小事至十為稱職,數不及且無切務者為庸常,數內有二事不實者為不稱職。四年,命台官辟舉,以名申省,定其可否。

廉察之制,始見於海陵時,故正隆二年六月有廉能官復與差除之令。大定三年,命廉到廉能官第一等進官一階升一等,其次約量注授。污濫官第一等殿三年降二等,次二年,又次一年,皆降一等。詔廉問猛安謀克,廉能者第一等遷兩官,其次遷一官。污濫者第一等決杖百,罷去,擇其兄弟代之。第二等杖八十,第三等杖七十,皆令復職。蒲輦決則罷去,永不補差。八年,省臣奏御史中丞移剌道所廉之官,上曰:“職官多貪污,以致罪廢,其餘亦有因循以苟歲月者。今所察能實可甄獎,若即與升除,恐無以慰民愛留之意,且可遷加,候秩滿日升除。”十年正月,上謂宰臣曰:“今天下州縣之職多闕員,朕欲不限資歷用人,何以遍知其能。擬欲遣使廉問,又慮擾民而未得其真。若令行辟舉之法,復恐久則生弊。不若選人暗察明廉,如其相同,然後升黜之,何如?”宰臣曰:“當如聖訓。”十一年,奏所廉善惡官,上曰:“罪重者遣官就治,所犯細微者蓋不能禁制妻拏耳,其誡勵而釋之。凡廉能官,四品以下委官覆實,同則升擢。三品以上以聞,朕自處之。”時陳言者有云:“每三年委宰執一員廉問者。”上以大臣出則郡縣動搖,誰復敢行事者。今默察明問之制,蓋得其中矣。又謂宰臣曰:“朕以欲遍知天下官吏善惡,故每使採訪,其被升黜者多矣,宜知勸也。若常設訪察,恐任非其人以之生弊,是以姑罷之。”皆曰:“是官不設,何以知官吏之善惡也?”左丞相良弼曰:“自今臣等盡心親察之。”上曰:“宜加詳,勿使名實淆混。”十二年,以同知城陽軍山和尚等清強,上曰:“此輩,暗察明訪皆著政聲。夫賞罰必信,則善者勸、惡者懼,此道久行庶可得人也。其第其政績旌賞之。”三月,詔贓官既已被廉,若仍舊在職必復害民,其遣驛使遍詣諸道,即日罷之。大定二十八年,制以閣門祗候、筆硯承奏、奉職、妃護衛,東宮入殿小底,宗室郎君,王府郎君、省郎君,始以選試才能用之,不須體察。內藏本把、不入殿小底、與入殿小底、及知把書畫,則亦不體察。

明昌三年,以所廉察則有清廉之聲,而政績則平常者,敕命不降注。以石仲淵等四人,雖清廉為百姓所喜,而復有行事邀順人情之語,則與公正廉能人不同,敕命降注。凡治績平常者,奪元舉官俸一月。四年,上曰:“凡被舉者,或先選者不同,其後為人再舉而察者同,或先察者同,而後察者不同,當何以處之?其議可久通行無窒之術以聞。”省臣奏曰:“保舉與體察不一者,可除不相攝提刑司境內職事,再令體察,如果同則依格用,不同則還本資歷。”時有議“凡當舉人之官,歲限以數,減資注受者。”是日,省臣並奏,以謂如此恐滋久長求請僥倖之弊。遂擬:“被舉官如體察相同,隨常升用,不如所舉者元舉官約量降除。如自囑求舉,或因勢要及為人請囑而舉之者,各追一官,受賄者以枉法論,體察官亦同此。歲舉不限數,不舉不坐罪,但不如所舉則有降罰,如此則必不敢濫舉,而實材可得。”上曰:“是可止作條理,施行一二年,當別思其法。”承安四年,以按察司不兼採訪,遂罷平倒別路除授之制。泰和元年,定製,自第一等闕外,第二等闕滿,合注縣令者升上令,少一任與中令,少二任與下令,少三任以上者與錄事軍防判,仍減一資,注令。少五任以上者注丞簿。第三等任滿,合注縣令者升中令,少一任與下令,少二任以上者與錄事防判,亦減一資,注令。少四任以上者並注丞簿。已入縣令者,秩滿日與上令,仍依各等資考內通減兩任呈省。已任七品、六品者減一資注授,經保充縣令,明問相同,依資考不待滿升除,見隨朝者考滿升注,既升除後將來覆察公正廉能者不降。宣宗南遷,嘗以御史巡察。興定元年,以縣官或非材,監察御史一過不能備知,遂令每歲兩遣監察御史巡察,仍別選官巡訪,以行黜陟之政。哀宗正大元年,設司農司,自卿而下迭出巡察吏治臧否,以升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