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五



舉薦。大定二年,詔隨朝六品、外路五品以上官,各舉廉能官一員。三年,定製,若察得所舉相同者,即議旌除。若聲跡穢濫,所舉官約量降罰。九年,上曰:“朕思得忠廉之臣,與之共治,故嘗命五品以上各舉所知,於今數年矣!以天下之大,豈無其人?由在上者知而不舉也。”參知政事魏子平奏曰:“可令當舉官者,每任須舉一人,視其當否以為旌賞。”上曰:“一任舉一人,則人材或難,恐涉於濫。又少有所犯則罪舉者,故人益畏而不敢舉。宋國被舉之官有犯罪者,所舉官雖宰執亦不免降黜,若有能名,則被遷賞。且人情始慕進,故多廉慎,既得任用,或失所守。宰執自掌黜陟之權,豈可因所舉而置罪耶?”左丞相紇石列良弼曰:“已申前令,命舉之矣。”十年,上曰:“舉人之法,若定三品官當舉幾人,是使小官皆諂媚於上也。惟任滿詢察前政,則得人矣。”十一年,上謂宰臣曰:“昨觀貼黃,五品以下官多闕,而難於得人。凡三品以上,朕則自知,五品以下,不能盡識,卿等曾無一言見舉者。國家之務,朕豈能獨盡哉!蓋嘗思之,欲畫久安之計,興百姓之利,而無良輔佐,雖有所行皆尋常事耳。”十九年,時朝廷既取民所譽望之官而升遷之,後,上以隨路之民赴都舉請者,往往無廉能之實,多為所使而來沽名者,不須舉行。

章宗大定二十九年,上以選舉十事,命奉御合魯諭尚書省定擬。

其一曰:“舊格,進士、軍功最高,尚且初除丞簿,第五任縣令升正七品,兩任正七品升六品,三任六品升從五品,兩任從五升正五品,正五三任而後升刺史,計四十餘年始得至刺史也,其他資格出職者可知矣。拘於資格之滯,至於如此,其令提刑司採訪可用之才,減資考而用之,庶使可用者不至衰老。”省臣遂擬,凡三任升者減為兩任,於此資歷內,遇各品闕多,則於第二任未滿人內,選人材、苦辛可以超用者,及外路提刑司所採訪者,升擢之。

其二曰:“舊格,隨朝苦辛驗資考升除者,任滿回日一而復降之。如正七滿回降除從七品,從五品回降為六品之類。今若其人果才能,可為免降。”尚書吏部遂擬,今隨朝考滿,遷除外路五品以下職事,並應驗考次職滿有才能者,以本官任滿已前十五月以上、二十月以內,察訪保結呈省。

其三曰:“隨路提刑所訪廉能之官,就令定其堪任職事,從宜遷注。”

其四曰:“從來宰相不得與求仕官相見,如此何由知天下人材優劣。其許相見,以訪才能。”尚書刑部謂:“在制,求仕官不得於私第謁見達官,違者追一官降等奏除。若有求請饋遺,則以奏聞,仍委御史糾察。”上遂命削此制。

其五曰:“舊時,臣下雖知親友有可用者,皆欲遠嫌而不引薦。古者舉賢不避親仇,如祁奚舉仇,仁傑舉子,崔祐甫除吏八百皆親故也。其令五品以上官,各舉所知幾人,違者加以蔽賢之罪。”吏部議,內外五品以上職事官,每歲保廉能官一人。外路五品,隨朝六品願舉者聽。若不如所舉者,各約量降罰。今擬賢而不舉者,亦當約量降罰。

其六曰:“前代官到任之後,即舉可自代者,其令自今五品以上官,舉自代以備交承。”吏部按《唐會要》,建中元年赦文,文武常參官外,節度、觀察、防禦、軍使、刺史、赤令、畿令、並七品以上清官,大理司直評事,受命之三日,於四方館上表,讓一人以自代,外官則馳驛奏聞。表付中書門下,每官闕即以所舉多者量授。今擬內外官五品以上到任,須舉所知才行官一員以自代。太傅、丞相、平章謂:“自古人材難得,若令舉以自代,恐濫而不得實材。”參政謂:“自代非謂即令代其人也,止類姓名,取所舉多者約量授之爾,此蓋舜官相讓,《周官》推賢之遺意。”上以參政所言與吏部同,從之。

其七曰:“隨朝、外路長官,一任之內足知僚屬之能否,每任可令舉幾人。”吏部擬,今內外五品以上職事官長,於僚屬內須舉才能官一人,數外舉者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