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卷十四 志第四



頓丘 繁陽 陰安 衛

永嘉之後,司州淪沒劉聰。聰以洛陽為荊州,及石勒,復以為司州。石季龍又分司州之河南、河東、弘農、滎陽,兗州之陳留、東燕為洛州。元帝渡江,亦僑置司州於徐,非本所也。後以弘農人流寓尋陽者僑立為弘農郡。又以河東人南寓者,於漢武陵郡孱陵縣界上明地僑立河東郡,統安邑、聞喜、永安、臨汾、弘農、譙、松滋、大戚八縣。並寄居焉。永和五年,桓溫入洛,復置河南郡,屬司州。

兗州。案《禹貢》濟河之地,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周禮》:"河東曰兗州。"《春秋元命包》雲命:"五星流為兗州。兗,瑞也,信也。"又云:"蓋取兗水以名焉。"漢武帝置十三州,以舊名為兗州,自此不改。州統郡國八,縣五十六,戶八萬三千三百。

陳留國漢置。統縣十,戶三萬。魏武帝封。

小黃 浚儀有洪溝,漢高祖項羽欲分處。封丘 酸棗烏巢地在東南。濟陽 長垣故匡城,孔子所厄也。雍丘故杞國。 尉氏 襄邑 外黃

濮陽國故屬東郡,晉初分東郡置。統縣四,戶二萬一千。

濮陽古昆吾國。師延為紂作靡靡之樂,即而投此水。公國相。 廩丘公國相。有羊角城。 白馬有瓠子堤。 鄄城公國相。

濟陰郡漢置。統縣九,戶七千六百。

定陶漢高祖封彭越為梁王,都此。 乘氏故侯國。 句陽 離狐宛句 己氏 成武有楚丘亭。 單父故侯國。 城陽舜所漁,堯冢在西。

高平國。故屬梁國,晉初分山陽置。統縣七,戶三千八百。

昌邑侯相。有甲父亭。 鉅野魯獲麟所。 方與 金鄉 湖陸高平侯國。 南平陽侯國。有漆亭。

任城國漢置。統縣三,戶一千七百。

任城古任國。 亢父 樊

東平國漢置。統縣七,戶六千四百。

須昌 壽張有蚩尤祠。 范 無鹽 富城 東平陸 剛平

濟北國漢置。統縣五,戶三千五百。

廬扁鵲所生。縣西有石門。 臨邑 東阿 谷城有烏下聚。 蛇丘有下灌亭。

泰山郡漢置。統縣十一,戶九千三百。

奉高西南有明堂。 博有龜山。 贏 南武城 梁父侯國。有菟裘聚。 山茌茌山在東北。 新泰故曰平陽。 南武陽有顓臾城。 萊蕪有原山。 東牟故牟國。 鉅平有陽關亭。

惠帝之末,兗州闔境淪沒石勒。後石季龍改陳留郡為建昌郡,屬洛州。是時遺黎南渡,元帝僑置兗州,寄居京口。明帝以郗鑒為刺史,寄居廣陵,置濮陽、濟陰、高平、太山等郡。後改為南兗州,或還江南,或居盱眙,或居山陽。後始割地為境,常居廣陵,南與京口對岸。鹹康四年,於北譙界立陳留郡。安帝分廣陵郡之建陵、臨江、如皋、寧海、蒲濤五縣置山陽郡,屬南兗州。

豫州。案《禹貢》為荊河之地。《周禮》:"河南曰豫州。"豫者舒也,言稟中和之氣,性理安舒也。《春秋元命包》云:"鉤鈐星別為豫州。"地界,西自華山,東至於淮,北自濟,南界荊山。秦兼天下,以為三川、河東、南陽、潁川、碭、泗水、薛七郡。漢改三川為河南郡,武帝置十三州,豫州舊名不改,以河南、河東二郡屬司隸,又以南陽屬荊州。先是,改泗水曰沛郡,改碭郡曰梁,改薛曰魯,分梁沛立汝南郡,分潁川立淮陽郡。後漢章帝改淮陽曰陳郡。魏武分沛立譙郡,魏文分汝南立弋陽郡。及武帝受命,又分潁川立襄城都,分汝南立汝陰郡,合陳郡於梁國。州統郡國十,縣八十五,戶十一萬六千七百九十六。

潁川郡秦置。統縣九,戶二萬八千三百。

許昌漢獻帝都許。魏禪,徙都洛陽,許宮室武庫存焉,改為許昌。 長社

潁陰 臨潁公國相。 郾 邵陵公國相。 鄢陵公國相。 新汲

長平

汝南郡漢置。統縣十五,戶二萬一千五百。

新息 南安陽 安成侯相。 慎陽 北宜春 朗陵 陽安故江國。 有江亭。上蔡 平輿故沈子國。有沈亭。 定潁 灈陽 南頓 汝陽 吳房故房子國。 西平故柏國。有龍泉,水可用淬刀劍。

襄城郡泰始二年置。統縣七,戶一萬八千。

襄城侯相。有西不羹城。 繁昌魏文受禪於此。 郟 定陵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