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未幾,征拜主客員外,遷刑部郎中,改中書舍人。凡九歲,拜禮部侍郎。時應進士舉者,多務朋游,馳逐聲名;每歲冬,州府薦送後,唯追奉宴集,罕肄其業。郢性剛正,尤嫉其風,既領職,拒絕請託,雖同列通熟,無敢言者。志在經藝,專考程試。凡掌貢部三歲,進幽獨,抑浮華,朋濫之風,翕然一變。拜太常卿。貞元十九年冬,進位銀青光祿大夫,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順宗即位,轉刑部尚書,為韋執誼等所憚。尋罷知政事,以本官判吏部尚書事。明年,出鎮華州。

元和元年冬,復拜太常卿,尋除御史大夫。數月,轉兵部尚書。逾月,再表乞骸,不許。又上言曰:"臣聞勞生佚老,天理自然,蠕動翾飛,日入皆息。自非貢禹之守經據古,趙喜之正身匪懈,韓暨之志節高潔,山濤之道德模表,縱過常期,詎為貪冒。其有當仁不讓,急病忘身,豈止君命,猶宜身舉。臣郢不才,久辱高位,無任由衷瀝懇之至。"乃授尚書右僕射致仕。六年七月卒,年七十二。贈太子太保,謚曰貞。

郢性恭慎廉潔,罕與人交遊,守官奉法勤恪,掌誥累年,家無制草。或謂之曰:"前輩皆留制集,公焚之何也?"曰:"王言不可存私家。"時人重其慎密。與鄭珣瑜並命拜相;未幾,德宗升遐。時同在相位,杜佑以宿舊居上,而韋執誼由朋黨專柄。順宗風恙方甚,樞機不宣,而王叔文以翰林學士兼戶部侍郎,充度支副使。是時政事,王叔文謀議,王伾通導,李忠言宣下,韋執誼奉行。珣瑜自受命,憂形顏色,至是以勢不可奪,因稱疾不起。郢則因循,竟無所發,以至於罷。物論定此為優劣焉。子定嗣。

定,幼聰警絕倫,年七歲時,讀《尚書·湯誓》,問郢曰:"奈何以臣伐君?"郢曰:"應天順人,不為非道。"又問曰:"用命賞於祖,不用命戮於社,是順人乎?"父不能對。仕至京兆參軍。小字董二,人以幼慧,多以字稱之。尤精《王氏易》,嘗為《易圖》,合入出以畫八卦,上圓下方,合則重,轉則演,七轉而六十四卦六甲八節備焉。著《易外傳》二十二卷。

杜佑,字君卿,京兆萬年人。曾祖行敏,荊、益二州都督府長史、南陽郡公。祖愨,右司員外郎、詳正學士。父希望,歷鴻臚卿、恆州刺史、西河太守,贈右僕射。佑以蔭入仕,補濟南郡參軍、剡縣丞。時潤州刺史韋元甫嘗受恩於希望,佑謁見,元甫未之知,以故人子待之。他日,元甫視事,有疑獄不能決。佑時在旁,元甫試訊於佑;佑口對回響,皆得其要。元甫奇之,乃奏為司法參軍。元甫為浙西觀察、淮南節度,皆闢為從事,深所委信。累官至檢校主客員外郎,入為工部郎中,充江西青苗使,轉撫州刺史。改御史中丞,充容管經略使。楊炎入相,征入朝,歷工部、金部二郎中,並充水陸轉運使,改度支郎中,兼和糴等使。時方軍興,饋運之務,悉委於佑;遷戶部侍郎、判度支。為盧杞所惡,出為蘇州刺史。佑母在,杞以蘇州憂闕授之。佑不行,俄換饒州刺史。未幾,兼御史大夫,充嶺南節度使。時德宗在興元。朝廷故事,執政往往遺脫;舊嶺南節度,常兼五管經略使,佑獨不兼。故五管不屬嶺南,自佑始也。

貞元三年,征為尚書左丞,又出為陝州觀察使,遷檢校禮部尚書、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充淮南節度使。丁母憂,特詔起復,累轉刑部尚書、檢校右僕射。十六年,徐州節度使張建封卒,其子愔為三軍所立,詔佑以淮南節制檢校左僕射、同平章事,兼徐泗節度使,委以討伐。佑乃大具舟艦,遣將孟準先當之。準渡淮而敗,佑杖之,固境不敢進。及詔以徐州授愔,而加佑兼濠、泗等州觀察使。在揚州開設營壘三十餘所,士馬修葺。然於賓僚間依阿無制,判官南宮僔、李亞、鄭元均爭權,頗紊軍政,德宗知之,並竄於嶺外。

十九年入朝,拜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充太清宮使。德宗崩,佑攝冢宰,尋進位檢校司徒,充度支鹽鐵等使,依前平章事。鏇又加弘文館大學士。時王叔文為副使,佑雖總統,而權歸叔文。叔文敗,又奏李巽為副使,頗有所立。順宗崩,佑復攝冢宰,尋讓金谷之務,引李巽自代。先是,度支以制用惜費,漸權百司之職,廣署吏員,繁而難理;佑始奏營繕歸之將作,木炭歸之司農,染練歸之少府,綱條頗整,公議多之,朝廷允其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