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南斗、牽牛,星紀之次也。醜初起斗九度,一千四十二十分,秒二太。中斗二十四度,一千一百分,秒八半。終女四度。其分野:自廬江、九江,負淮水之南,盡臨淮、廣陵,至於東海,廬、壽、和、濠、揚,皆屬星紀也。又逾南河,得漢丹陽、會稽、豫章郡,西濱彭蠡,南涉越州,盡蒼梧、南海。又逾嶺表,自韶、廣、封、梧、藤、羅、雷州,南及珠崖自北以東為星紀,其西皆屬鶉尾之次。古吳、越及東南百越之國,皆星紀分也。南斗在雲漢之下流,當淮、海之間,為吳分。牽牛去南河浸遠,故其分野自豫章東達會稽,南逾嶺徼,為越分。島夷蠻貊之人,聲教之所不洎,皆繫於狗國。李淳風刊定《隋志》,郡國頗為詳悉,所注郡邑多依用。其後州縣又隸管屬不同,但據山河以分耳。

災異

武德元年十月壬申朔,四年八月丙戌朔,六年十二月壬寅朔,九年十月丙辰朔。貞觀元年閏三月癸丑朔,九月庚戌朔,二年三月戊申朔,三年八月己巳朔,四年閏正月丁卯朔,六年正月乙卯朔,九年閏四月丙寅朔,十一年三月丙戌朔,十二年閏二月庚辰朔,十三年八月辛未朔,十七年六月己卯朔,十八年十月辛丑朔,二十年閏三月癸巳朔,二十二年八月己酉朔。高宗顯慶五年六月庚午朔。乾封二年八月己酉朔。總章二年六月戊申朔。鹹亨元年六月壬寅朔,二年十一月甲午朔,三年十一月戊子朔。上元元年三月辛亥朔,二年九月壬寅朔。調露二年四月乙巳朔,十一月壬寅朔。開耀元年十月丙寅朔。永淳元年四月甲子朔,十一月庚申朔。則天垂拱二年二月辛未朔,四年六月丁亥朔。天授二年四月壬寅朔。如意元年四月丙申朔。長壽二年九月丁亥朔,三年九月壬午朔。延載元年九月壬午朔。證聖元年二月己酉朔。聖歷三年五月乙酉朔。久視元年五月己酉朔。長安二年九月乙丑朔,三年三月壬戌朔,九月庚寅朔。中宗神龍三年六月丁卯朔。景龍元年十二月乙丑朔。睿宗太極元年二月丁卯朔。玄宗先天元年九月丁卯朔。開元三年七月庚辰朔,六年五月乙丑朔,九年五月乙巳朔,十二年閏十二月壬辰朔,十七年十月丙午朔,二十年二月癸酉朔,八月辛未朔,二十一年七月乙丑朔,二十二年十二月戊子朔,二十三年閏十一月壬午朔,二十六年九月丙申朔,二十八年三月丁亥朔。天寶元年七月癸卯朔,五載五月壬子朔,十三載六月乙丑朔。

肅宗至德元載十月辛巳朔。上元二年七月癸未朔,蝕既,大星皆見。代宗大曆三年三月乙巳朔,四年正月十五日甲午蝕。十三年甲戌,有司奏合蝕不蝕。十四年二月丙寅朔。德宗貞元三年八月辛巳朔,日蝕。有司奏,準禮請伐鼓於社,不許。太常卿董晉諫曰:"伐鼓所以責群陰,助陽德,宜從經義。"竟不報。六年正月戊戌朔,有司奏合蝕不蝕,百僚稱賀。七年六月庚寅朔,有司奏蝕,是夜陰雲不見,百官表賀。八年十一月壬子朔,先是司天監徐承嗣奏:"據歷,合蝕八分,今退蝕三分。準占,君盛明則陰匿而潛退。請書於史。"從之。十年四月癸卯朔,有司奏太陽合虧,巳正後刻蝕之既,未正後五刻復滿。太常奏,準禮上不視朝。其日陰雲不見,百官表賀。十七年五月壬戌蝕。

元和三年七月癸巳蝕。憲宗謂宰臣曰:"昨司天奏太陽虧蝕,皆如其言,何也?又素服救日,其儀安在?"李吉甫對曰:"日月運行,遲速不齊。日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餘,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餘,率二十九日半而與日會。又月行有南北九道之異,或進或退,若晦朔之交,又南北同道,即日為月之所掩,故名薄蝕。雖自然常數可以推步,然日為陽精,人君之象,若君行有緩有急,即日為之遲速。稍逾常度,為月所掩,即陰浸於陽。亦猶人君行或失中,應感所致。故《禮》云:"男教不修,陽事不得,謫見於天,日為之蝕。'古者日蝕,則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職,月蝕,則後素服而修六宮之職,皆所以懼天戒而自省惕也。人君在民物之上,易為驕盈,故聖人制禮,務乾恭兢惕,以奉若天道。苟德大備,天人合應,百福斯臻。陛下恭己向明,日慎一日,又顧憂天譴,則聖德益固,昇平何遠。伏望長保睿志,以永無疆之休。"上曰:"天人交感,妖祥應德,蓋如卿言。素服救日,自貶之旨也,朕雖不德,敢忘兢惕。卿等當匡吾不迨也。"十年八月己亥朔,十三年六月癸丑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