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卷四十六(唐書) 末帝紀上



癸未,三司使劉煦奏:“天下戶民,自天成二年括定秋夏田稅,迨今八年。近者相次有百姓詣闕訴田不均,累行蠲放,漸失稅額,望差朝臣一概檢視。”不報。甲申,帝為故皇子亳州刺史重吉、皇長女尼惠明大師幼澄舉哀行服,群臣詣閣門奉慰。帝起兵之始,重吉、幼澄俱為閔帝所害。乙酉,以戶部侍郎韓彥惲為絳州刺史,以左武衛上將軍李肅為單州刺史。丙戌,襄州節度使趙在禮加同平章事。甲午,以武勝軍留後張承祐為華州節度使;以皇城使宋審虔為壽州節度使,充侍衛步軍都指揮使;以右衛上將軍劉仲殷為宋州節度使;以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壽州節度使皇甫遇為鄧州節度使;以前華州節度使華溫琪為太子太傅致仕。丁酉,左神武統軍周知裕卒,贈太傅。是月,京師大旱,熱甚,暍死者百餘人。

秋七月庚子,太子少保致仕崔沂卒。癸卯,鳳翔進偽蜀孟知祥來書,稱“大蜀皇帝獻書於大唐皇帝”,且言“見迫群情,以今年四月十二日即皇帝位”雲,帝不答。以前武州刺史鄭琮為右衛上將軍。甲辰,幸龍門佛寺禱雨。乙巳,皇子故亳州團練使重吉贈太尉,仍於宋州置廟。丁未,鳳翔節度使李從〈日嚴〉封西平王。是日,宰臣李愚、劉煦因論公事,於政事堂相詬,辭甚鄙惡,帝令樞密副使劉延朗宣諭曰:“卿等輔弼之臣,不宜如是,今後不得更然。”辛亥,以太常卿盧文紀為中書侍郎、平章事。是日,中書門下三上章請立中宮,從之。丁巳,制立沛國夫人劉氏為皇后。庚申,太子少傅陳皋卒。乙丑,史官張昭遠以所撰莊宗朝列傳三十卷上之。

八月庚午,詔蠲放長興四年十二月已前天下所欠殘稅。辛未,以前尚書左丞姚顗為中書侍郎、平章事。詔應曾受御署官逐攝同一任正官,依期限赴選。(徐無黨《五代史注》云:御署官,疑是廢帝初舉兵時所置之官,以其非吏部正授,故須有旨方得選。)荊南奏,偽蜀孟知祥卒,其子昶嗣偽位。壬申,以尚書禮部侍郎鄭韜光為刑部侍郎,以前工部侍郎楊凝式為禮部侍郎。甲戌,以前金州防禦使婁繼英為右神武統軍,以右神武統軍高允貞為左神武統軍。乙亥,以翰林學士承旨、工部尚書、知制誥李懌為太常卿;以翰林學士、戶部侍郎、知制誥程遜為學士承旨。甲申,以兵部侍郎龍敏為吏部侍郎,以秘書監崔居儉為工部尚書。乙酉,以右武衛上將軍張繼祚為右衛上將軍;以右驍衛上將軍王景戡為左衛上將軍;以右領衛上將軍劉衛為左武衛上將軍;以右千牛上將軍王陟為右領軍上將軍;以司農卿兼通事舍人,判四方館事王景崇為鴻臚卿,依前通事舍人、判四方館。丁亥,右龍武統軍索自通卒。辛卯,禮部尚書致仕李光憲卒。甲午,以太子少傅盧質為太子少師。乙未,以前邢州節度使趙鳳為太子太保。詔:“文武百官差使,宜令依倫次,中書置簿,不得重疊。若當使者自緣有事,或不欲行者,注簿便當一使。自長興三年正月後已曾奉使者,便為簿首;已後差者,次第注之。”有司上言:“皇后受冊,內外命婦上箋無答教。”從之。丙申,御文明殿冊皇后,命使攝太尉、宰臣盧文紀,使副攝司徒、右諫議大夫盧損指皇后宮,行禮畢,恩賜有差。

九月己亥,以久雨,分命朝臣營都城門,告宗廟社稷。辛丑,夜有星如五斗器,西南流,尾跡長數丈,屈曲如龍形。又眾星亂流,不可勝數。京師大雨,雹如彈丸。曹州刺史藥縱之卒。甲辰,以霖霪甚,詔都下諸獄委御史台憲錄問,諸州縣差判官令錄親自錄問,畫時疏理。壬子,中書門下舉行長興三年敕,常年薦送舉人,州郡行鄉飲酒之時,帖太常草定儀注奏聞。甲寅,以前潞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盧文進為安州節度使。己未,雲州奏,契丹寇境。

冬十月辛未,有雉金色,止於中書政事堂。中書門下奏:“請以正月二十三日皇帝誕慶日為千春節。”從之。戊寅,宰臣李愚、劉煦罷相,以愚守左僕射,煦守右僕射。契丹寇雲、應州,詔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率兵屯代州。戊子,宰臣姚顗奏:“吏部三銓,近年並為一司,望令依舊分銓。”從之。辛卯,以左衛上將軍李宏元卒廢朝,贈司徒。癸巳,以禮部郎中、知制誥呂琦守本官,充樞密院直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