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八◎太宗十一王 世祖二子



瀏陽公大雅,字仁風。大同九年,封瀏陽縣公,邑一千五百戶。少聰警,美姿儀,特為高祖所愛。太清三年,京城陷,賊已乘城,大雅猶命左右格戰,賊至漸眾,乃自縋而下。因發憤感疾,薨,時年十七。

新興王大莊,字仁禮。大同九年,封高唐縣公,邑一千五百戶。大寶元年,封新興郡王,邑二千戶。出為使持節、都督南徐州諸軍事、宣毅將軍、南徐州刺史。二年秋,遇害,時年十八。

西陽王大鈞,字仁輔。性厚重,不妄戲弄。年七歲,高祖嘗問讀何書,對曰"學《詩》"。因命諷誦,音韻清雅,高祖因賜王羲之書一卷。大寶元年,封西陽郡王,邑二千戶。出為宣惠將軍、丹陽尹。二年,監揚州,將軍如故。至秋遇害,時年十三。

武寧王大威,字仁容。美風儀,眉目如畫。大寶元年,封武寧郡王,邑二千戶。二年,出為信威將軍、丹陽尹。其年秋,遇害,時年十三。

建平王大球,字仁珽。大寶元年,封建平郡王,邑二千戶。性明慧夙成。初,侯景圍京城,高祖素歸心釋教,每發誓願,恆云:"若有眾生應受諸苦,悉衍身代當。"時大球年甫七歲,聞而驚謂母曰:"官家尚爾,兒安敢辭?"乃六時禮佛,亦云:"凡有眾生應獲苦報,悉大球代受。"其早慧如此。二年,出為輕車將軍、兼石頭戍軍事。其年秋,遇害,時年十一。

義安王大昕,字仁朗。年四歲,母陳夫人卒,便哀慕毀悴,有若成人。及高祖崩,大昕奉慰太宗,嗚咽不能自勝。左右見之,莫不掩泣。大寶元年,封義安郡王,邑二千戶。二年,出為寧遠將軍、琅邪、彭城二郡太守,未之鎮,遇害,時年十一。

綏建王大摯,字仁瑛。幼雄壯有膽氣,及京城陷,乃嘆曰:"大丈夫會當滅虜屬。"奶媼驚,掩其口曰:"勿妄言,禍將及!"大摯笑曰:"禍至非由此言。"大寶元年,封綏建郡王,邑二千戶。二年,為寧遠將軍,遇害,時年十歲。

世祖諸男:徐妃生忠壯世子方等,王夫人生貞惠世子方諸,其愍懷太子方矩(本書不載所生,別有傳),夏賢妃生敬皇帝。自余諸子,並本書無傳。

忠壯世子方等,字實相,世祖長子也。母曰徐妃。少聰敏,有俊才,善騎射,尤長巧思。性愛林泉,特好散逸。嘗著論曰:"人生處世,如白駒過隙耳。一壺之酒,足以養性;一簞之食,足以怡形。生在蓬蒿,死葬溝壑,瓦棺石槨,何以異茲?吾嘗夢為魚,因化為鳥。當其夢也,何樂如之;及其覺也,何憂斯類;良由吾之不及魚鳥者,遠矣。故魚鳥飛浮,任其志性;吾之進退,恆存掌握。舉手懼觸,搖足恐墮。若使吾終得與魚鳥同游,則去人間如脫屣耳。"初,徐妃以嫉妒失寵,方等意不自安。世祖聞之,又惡方等,方等益懼,故述論以申其志焉。

會高祖欲見諸王長子,世祖遣方等入侍,方等欣然升舟,冀免憂辱。行至繇水,值侯景亂,世祖召之,方等啟曰:"昔申生不愛其死,方等豈顧其生?"世祖省書嘆息,知無還意,乃配步騎一萬,使援京都。賊每來攻,方等必身當矢石。宮城陷,方等歸荊州,收集士馬,甚得眾和,世祖始嘆其能。方等又勸修築城柵,以備不虞。既成,樓雉相望,周回七十餘里。世祖觀之甚悅,入謂徐妃曰:"若更有一子如此,吾復何憂!"徐妃不答,垂泣而退。世祖忿之,因疏其穢行,榜於大閣。方等入見,益以自危。時河東王為湘州刺史,不受督府之令,方等乃乞征之,世祖許焉。拜為都督,令帥精卒二萬南討。方等臨行,謂所親曰:"吾此段出征,必死無二;死而獲所,吾豈愛生。"及至麻溪,河東王率軍逆戰,方等擊之,軍敗,遂溺死,時年二十二。世祖聞之,不以為戚。後追思其才,贈侍中、中軍將軍、揚州刺史,謚曰忠壯世子,並為招魂以哀之。

方等注范曄《後漢書》,未就;所撰《三十國春秋》及《靜住子》,行於世。

貞惠世子方諸,字智相,世祖第二子。母王夫人。幼聰警博學,明《老》、《易》,善談玄,風采清越,辭辯鋒生,特為世祖所愛,母王氏又有寵。及方等敗沒,世祖謂之曰:"不有所廢,其何以興。"因拜為中撫軍以自副,又出為郢州刺史,鎮江夏,以鮑泉為行事,防遏下流。時世祖遣徐文盛督眾軍,與侯景將任約相持未決。方諸恃文盛在近,不恤軍政,日與鮑泉蒲酒為樂。侯景知之,乃遣其將宋子仙率輕騎數百,從間道襲之。屬風雨晦冥,子仙至,百姓奔告,方諸與鮑泉猶不信,曰:"徐文盛大軍在下,虜安得來?"始命閉門,賊騎已入,城遂陷,子仙執方諸以歸。王僧辯軍至蔡洲,景遂害之。世祖追贈侍中、大將軍。謚曰貞惠世子。

史臣曰:太宗、世祖諸子,雖開土宇,運屬亂離;既拘寇賊,多殞非命。吁!可嗟矣。

《梁書》 唐·姚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