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史》卷三十七 志第七



周廣順中,胡嶠《記》曰:上京西樓,有色屋市肆,交易無錢而用布。有綾錦諸工作、宦者、斡林、伎術、教坊、角懟⑷濉⑸尼、道士。中國人並、汾、幽、薊為多。宋大中祥符九年,薛映《記》曰:上京者,中京正北八十里至松山館,七十里至崇信館,九十里至廣寧館,五十里至姚家寨館,五十里至鹹寧館,三十里度潢水石橋,旁有饒州,唐於契丹嘗置饒濼州,今渤海人居之。五十里保和館,度黑水河,七十里宣化館,五十里長泰館。館西二十里有佛舍,民居,即祖州。又四十里至臨潢府,自過崇信館乃契丹舊境,其南奚地也。入西門,門曰金德,內有臨潢館,子城東門曰順陽。北行至景福門,又至承天門,內有昭德、宣政二殿,與氈廬皆東向。臨潢西北二百餘里號涼淀,在饅頭山南,避暑之處。多豐草,掘地丈余即有堅冰。

祖州,天成軍,上,節度。本遼右八部世有里地。太祖秋獵多於此,始置西樓。後因建城,號祖州。以高祖昭烈皇帝、曾祖莊敬皇帝、祖考簡獻皇帝、皇考宣簡皇帝所生之地,故名。城高二丈,無敵棚,幅員九里。門,東曰望京,南曰大夏,西曰液山,北曰興國。西北隅有內城。殿曰兩明,奉安祖考御容;曰二儀,以白金鑄太祖像;曰黑龍,曰清秘,各有太祖微時兵仗器物及服御皮毳之類,存之以示後嗣,使勿忘本。內南門曰興聖,凡三門,上有樓閣,東西有角樓。東為州廨及諸宮廨舍,綾錦院班院祗侯蕃,漢、渤海三百人,供給內府取索。東南橫街,四隅有樓對峙,下連市肆。東長霸縣,西鹹寧縣。有祖山,山有太祖天皇帝廟,御靴尚存。又有龍門、黎谷、液山、液泉、白馬、獨石、天梯之山。水則南沙河、西液泉。太祖陵鑿山為殿,曰明殿。殿南嶺有膳堂,以備時祭。門曰黑龍。東偏有聖蹤殿,立碑述太祖遊獵之事。殿東有樓,立碑以紀太祖創業之功。皆在州西五里。天顯中太宗建,隸弘義宮。統縣二、城一長霸縣。本龍州長平縣民,遷於此。戶二千。

鹹寧縣。本長寧縣。破遼陽,遷其民置。戶一千。

越王城。太祖伯父于越王述魯西伐党項、吐渾,俘其民放牧於此,因建城。在州東南二十里。戶一千。

懷州,奉陵軍,上,節度。本唐歸誠州。太宗行帳放牧於此。天贊中,從太祖破扶餘城,下龍泉府,俘其人,築寨居之。會同中,掠燕、薊所俘亦置此。太宗崩,葬西山,曰懷陵。大同元年,世宗置州以奉焉。是年,有騎十餘,獵於祖州西五十里大山中,見太宗乘白馬,獨追白狐,射之,一發而斃;忽不見,但獲狐與矢。是日,太宗崩於欒城。後於其地建廟,又於州之鳳凰門繪太宗馳騎貫狐之像。穆宗被害,葬懷陵側,建鳳凰殿以奉焉。有清涼殿,為行幸避暑之所。皆在州西二十里。隸永興宮。統縣二:

扶餘縣。本龍泉府。太祖遷渤海扶餘縣降戶於此,世宗置縣。戶一千五百。

顯理縣。本顯理府人,太祖伐渤海,俘其王大諲譔,遷民於此,世宗置縣。戶一千。

慶州,玄寧軍,上,節度。本太保山黑河之地,岩谷險峻。穆宗建城,號黑河州,每歲來幸,射虎障鷹,軍國之事,多委大臣。後遇弒於此。以地苦寒,統和八年,州廢。聖宗秋畋,愛其奇秀,建號慶州。遼國五代祖勃突,貌異常,有武略,力敵百人,眾推為王。生於勃突山,因以名,沒,葬山下。在州二百里。慶雲山,本黑嶺也。聖宗駐蹕,愛羨曰:“吾萬歲後,當葬此”。興宗遵遺命,建永慶陵。有望仙殿、御容殿。置蕃、漢守陵三千戶,並隸大內都總管司。在州西二十里。有黑山、赤山、太保山、老翁嶺、饅頭山、興國湖、轄失濼、黑河。景福元年復置,更隸興聖宮。統縣三:

玄德縣。本黑山黑河之地。景福元年,括落帳人戶,從便居之。戶六千。孝安縣。富義縣。本義州,太宗遷渤海義州民於此。重熙元年降為義豐縣,後更名。隸弘義宮。

泰州,德昌軍、節度。本契丹二十部族放牧之地。因黑鼠族累犯通化州,民不能御,遂移東南六百里來,建城居之,以近本族。黑鼠穴居,膚黑,吻銳,類鼠,故以名。州隸延慶宮,兵事屬東北統軍司。統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