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史》卷三十七 志第七



樂康縣。倚郭。

興國縣。本山前之民,因罪配遞至此,興宗置縣。戶七百。

長春州,韶陽軍,下,節度。本鴨子河春獵之地。興宗重熙八年置。隸延慶宮,兵事隸東北統軍司。統縣一:

長春縣。本混同江地。燕、薊犯罪者流配於此。戶二千。

烏州,靜安軍,刺史。本烏丸之地,東胡之種也。遼北大王撥剌占為牧,建城,後官收。隸興聖宮。有遼河、夜河、烏丸川、烏丸山。統縣一:

愛民縣。撥剌王從軍南征,俘漢民置於此。戶一千。

永州,永昌軍,觀察。承天皇太后所建。太祖於此置南樓。乾亨三年,置州於皇子韓八墓側。東潢河,南土河,二水合流,故號永州。冬月牙帳多駐此,謂之冬捺缽。有木葉山,上建契丹始祖廟,奇首可汗在南廟,可敦在北廟,繪塑二聖並八子神像。相傳有神人乘白馬,自馬盂山浮土河而東,有天女駕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八部。每行軍及春秋時祭,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雲。興王寺,有白衣觀音像。太宗援石晉主中國,自潞州回,入幽州,幸大悲閣,指此像曰:“我夢神人令送石郎為中國帝,即此也。”因移木葉山,建廟,春秋告賽,尊為家神。興軍必告之,乃合符傳箭於諸部。又有高澱山、柳林淀,亦曰白馬淀。隸彰愍宮。統縣三:長寧縣。本顯德府縣名。太祖平渤海,遷其民於此。戶四千五百。

義豐縣。本鐵利府義州。遼兵破之,遷其民於南樓之西北,仍名義州。重熙元年,廢州,改今縣。在州西北一百里。又嘗改富義縣,屬泰州。始末不可具考,今兩存之。戶一千五百。

慈仁縣。太宗以皇子只撒古亡,置慈州墳西。重熙元年,州廢,改今縣。戶四百。

儀坤州,啟聖軍,節度。本契丹右大部地。應天皇后建州。回鶻糯思居之,至四世孫容我梅里,生應天皇后述律氏,適太祖。太祖開拓四方,平渤海,後有力焉。俘掠有伎藝者多歸帳下,謂之屬珊。以所生之地置州。州建啟聖院,中為儀寧殿,太祖天皇帝、應天地皇后銀像在焉。隸長寧宮。統縣一:

廣義縣。本回鶻部牧地。應天皇后以四征所俘居之,因建州縣。統和八年,以諸宮提轄司戶置來遠縣,十三年併入。戶二千五百。

龍化州,興國軍,下,節度。本漢北安平縣地。契丹始祖奇首可汗居此,稱龍庭。太祖於此建東樓。唐天復二年,太祖為迭烈部夷離堇,破代北,遷其民,建城居之。明年,伐女直,俘數百戶實焉。天祐元年,增修東城,制度頗壯麗。十三年,太祖於城東金鈴岡受尊號曰大聖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冊。天顯元年,崩於東樓。太宗升節度。隸彰愍宮,兵事屬北路女直兵馬司。刺史州一,未詳。統縣一:龍化縣。太祖東伐女直,南掠燕、薊,所俘建城置邑。戶一千。

降聖州,開國軍,下,刺史。本大部落東樓之地。太祖春月行帳多駐此。應天皇后夢神人金冠素服,執兵仗,貌甚豐美,異獸十二隨之。中有黑兔躍入後懷,因而有娠,遂生太宗。時黑雲覆帳,火光照室,有聲如雷,諸部異之。穆宗建州。四面各三十里,禁樵採放牧。先屬延昌宮,後隸彰愍宮。統縣一:

永安縣。本龍原府慶州縣名。太祖平渤海,破懷州之永安,遷其人置寨於此,建縣。戶八百。

饒州,匡義軍,中,節度。本唐饒樂府地。貞觀中置松漠府。太祖完葺故壘。有潢河、長水濼、沒打河、青山、大福山、松山。隸延慶宮。統縣三:

長樂縣。本遼城縣名。太祖伐渤海,遷其民,建縣居之。戶四千,內一千戶納鐵。

臨河縣。本豐永縣人,太宗分兵伐渤海,遷於潢水之曲。戶一千。

安民縣。太宗以渤海諸邑所俘雜置。戶一千。

頭下軍州

頭下軍州,皆諸王、外戚、大臣及諸部從征俘掠,或置生口,各團集建州縣以居之。橫帳諸王、國舅、公主許創立州城,自余不得建城郭。朝廷賜州縣額。其節度使朝廷命之,刺史以下皆以本主部曲充焉。官位九品之下及井邑商賈之家,徵稅各歸頭下;唯酒稅課納上京鹽鐵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