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史》卷五十四 志二十三



金縛、鍾

石球、磬

絲琴、瑟

竹籥、簫、竾

匏笙、竽

土籥

革鼓、鞀

木柷、敔

十二律用周黍尺九寸管,空徑三分為本。道宗大康中,詔行秬黍所定升斗,嘗定律矣。其法大抵用古律焉。

大樂

自漢以來,因秦、楚之聲置樂府。至隋高祖詔求知音者,鄭譯得西域蘇祗婆七旦之聲,求合七音八十四調之說,由是雅俗之樂,皆此聲矣。用之朝廷,別於雅樂者,謂之大樂。晉高祖使馮道、劉煦冊應天太后、太宗皇帝,其聲器、工官與法駕,同歸於遼。

聖宗統和元年,冊承天皇太后,童子弟子隊樂引太后輦至金鑾門。

天祚皇帝天慶元年上壽儀:皇帝出東閣,鳴鞭,樂作;簾卷,扇開,樂止。太尉執台,分班,太樂令舉麾,樂作;皇帝飲酒訖,樂止。應坐臣僚東西外殿,太樂令引堂上,樂升。大臣執台,太樂令奏舉觴,登歌,樂作;飲訖,樂止。行臣僚酒遍,太樂令奏巡周,舉麾,樂作;飲訖,樂止。太常卿進御食,太樂令奏食遍,樂作;《文舞》入,三變,引出,樂止。次進酒,行臣僚酒,舉觴,樂作;皇帝入西閣,樂止。次進食,食遍,樂作;《武舞》入,三變,引出,樂止。扇合,簾下,鳴鞭樂作;皇帝入西閣,樂止。

大樂器:本唐太宗《七德》、《九功》之樂。武后毀唐宗廟,《七德》、《九功》樂舞遂亡,自後宗廟用隋《文》、《武》二舞。朝廷用高宗《景雲》樂代之,元會,第一奏《景雲》樂舞。杜佑《通典》已稱諸樂並亡。唯《景雲》樂舞僅存。唐末、五代板蕩之餘,在者希矣。遼國大樂,晉代所傳。雜禮雖見坐部樂工左右各一百二人,蓋亦以《景雲》遺工充坐部;其坐、立部樂,自唐已亡,可考者唯《景雲》四部樂舞而已。

玉磬

方響

搊箏



臥箜篌

大箜篌

小箜篌

大琵琶

小琵琶

大五弦

小五弦

吹葉

大笙

小笙

觱篥



銅鈸

長笛

尺八笛

短笛

以上皆一人。

毛員鼓

連鞀鼓



以上皆二人,余每器工一人。

歌二人。

舞二十人,分四部:

《景雲》舞八人

《慶雲》樂舞四人

《破陣》樂舞四人

《承天》樂舞四人

大樂調:雅樂有七音,大樂亦有七聲,謂之七旦:一曰娑陀力,平聲;二曰雞識,長聲;三曰沙識,質直聲;四曰沙侯加濫,應聲;五曰沙臘,應和聲;六曰般贍,五聲;七曰俟利箑,斛牛聲。自隋以來,樂府取其聲,四旦二十八調為大樂。

娑陀力旦:

正宮

高宮

中呂宮

道調宮

南呂宮

仙呂宮

黃鐘宮

雞識旦:

越調

大食調

高大食調

雙調

小食調

歇指調

林鐘商調

沙識旦:

大食角

高大食角

雙角

小食角

歇指角

林鐘角

越角

般涉旦:

中呂調

正平調

高平調

仙呂調

黃鐘調

般涉調

高般涉調

右四旦二十八調,不用黍律,以琵琶弦葉之。皆從濁至清,迭更其聲,下益濁,上益清。七七四十九調,餘二十一調失其傳。蓋出九部樂之《龜茲部》雲。

大樂聲:各調之中,度曲協音,其聲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近十二雅律,於律呂各闕其一,猶雅音之不及商也。

散樂

殷人作靡靡之樂,其聲往而不反,流為鄭、衛之聲。秦、漢之間,秦、楚聲作,鄭、衛浸亡。漢武帝以李延年典樂府,稍用西涼之聲。今之散樂,俳優、歌舞雜進,往往漢樂府之遺聲。晉天福三年,遣劉煦以伶官來歸,遼有散樂,蓋由此矣。

遼冊皇后儀:呈百戲、角懟⑾仿硪暈樂。

皇帝生辰樂次:

酒一行觱篥起,歌。

酒二行 歌,手伎入。

酒三行 琵琶獨彈。

餅、茶、致語。

食人,雜劇進。

酒四行 闕。

酒五行 笙獨吹,鼓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