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二百十四



溜山,自錫蘭山別羅里南去,順風七晝夜可至;自蘇門答剌過小帽山西南行,十晝夜可至。永樂十年,鄭和往使其國。十四年,其王亦速福遣使來貢。自後三貢,並與忽魯謨斯諸國偕。宣德五年,鄭和復使其國,後竟不至。

其山居海中,有三石門,並可通舟。無城郭,倚山聚居。氣候常熱,土薄谷少,無麥,土人皆捕魚,暴乾以充食。王及群下盡回回人,婚喪諸禮,多類忽魯謨斯。山下有八溜,或言外更有三千溜,舟或失風入其處,即沉溺。

又有國曰比剌,曰孫剌。鄭和亦嘗齎敕往賜。以去中華絕遠,二國貢使竟不至。

南巫里,在西南海中。永樂三年遣使齎璽書、彩幣撫諭其國。六年,鄭和復往使。九年,其王遣使貢方物,與急蘭丹、加異勒諸國偕來。賜其王金織文綺、金繡龍衣、銷金幃幔及傘蓋諸物,命禮官宴賜遣之。十四年再貢。命鄭和與其使偕行,後不復至。

加異勒,西洋小國也。永樂六年遣鄭和齎詔招諭,賜以錦綺、紗羅。九年,其酋長葛卜者麻遣使奉表,貢方物。命賜宴及冠帶、彩幣、寶鈔。十年,和再使其國,後凡三入貢。宣德五年,和復使其國。八年又偕阿丹等十一國來貢。

甘巴里,亦西洋小國。永樂六年,鄭和使其地,賜其王錦綺、紗羅。十三年遣使朝貢方物。十九年再貢,遣鄭和報之。

宣德五年,和復招諭其國。王兜哇剌札遣使來貢,八年抵京師。正統元年附爪哇舟還國,賜敕勞王。

其鄰境有阿撥把丹、小阿蘭二國,亦以六年命鄭和齎敕招諭,賜亦同。

急蘭丹,永樂九年,王麻哈剌查苦馬兒遣使朝貢。十年命鄭和齎敕獎其王,賚以錦綺、紗羅、彩帛。

沙里灣泥,永樂十四年遣使來獻方物,命鄭和齎幣帛還賜之。

底里,永樂十年遣使奉璽書招諭其王馬哈木,賜絨錦、金織文綺、彩帛諸物。其地與沼納朴兒近,並賜其王亦不剌金。

千里達,永樂十六年遣使貢方物。賜其使冠帶、紵絲、紗羅、彩帛及寶鈔。比還,賜其王有加。

失剌比,永樂十六年遣使朝貢。賜其使冠帶、金織文綺、襲衣、彩幣、白金有差,其王亦優賜。

古里班卒,永樂中,嘗入貢。其土瘠谷少,物產亦薄。氣候不齊,夏多雨,雨即寒。

剌泥,永樂元年,其國中回回哈只馬哈沒奇剌泥等來貢方物,因攜胡椒與民市。有司請徵其稅,帝曰:“徵稅以抑逐末之民,豈以為利。今遠人慕義來,乃取其貨,所得幾何,而虧損國體多矣。其已之。”剌泥而外,有數國:曰夏剌比,曰奇剌泥,曰窟察泥,曰舍剌齊,曰彭加那,曰八可意,曰烏沙剌踢,曰坎巴,曰阿哇,曰打回。永樂中,嘗遣使朝貢。其國之風土、物產,無可稽。

白葛達,宣德元年遣其臣和者里一思入貢。其使臣言:“遭風破舟,貢物盡失,國主忄卷忄卷忠敬之忱,無由上達。此使臣之罪,惟聖天子恩貸,賜之冠帶,俾得歸見國主,知陪臣實詣闕廷,庶幾免責。”帝許之,使附鄰國貢舟還國,諭之曰:“倉卒失風,豈人力能制。歸語爾主,朕嘉王之誠,不在物也。”宴賜悉如禮。及辭歸,帝謂禮官曰:“天時漸寒,海道遼遠,可賜路費及衣服。”其國,土地瘠薄,崇釋教,市易用鐵錢。

又有黑葛達,亦以宣德時來貢。國小民貧,尚佛畏刑。多牛羊,亦以鐵鑄錢。

拂菻,即漢大秦,桓帝時始通中國。晉及魏皆曰大秦,嘗入貢。唐曰拂菻,宋仍之,亦數入貢。而《宋史》謂歷代未嘗朝貢,疑其非大秦也。

元末,其國人捏古倫入市中國,元亡不能歸。太祖聞之,以洪武四年八月召見,命齎詔書還諭其王曰:“自有宋失馭,天絕其祀。元興沙漠,入主中國百有餘年,天厭其昏淫,亦用隕絕其命。中原擾亂十有八年,當群雄初起時,朕為淮右布衣,起義救民。荷天之靈,授以文武諸臣,東渡江左,練兵養士,十有四年。西平漢王陳友諒,東縛吳王張士誠,南平閩、粵,戡定巴、蜀,北定幽、燕,奠安方夏,復我中國之舊疆。朕為臣民推戴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於今四年矣。凡四夷諸邦皆遣官告諭,惟爾拂菻隔越西海,未及報知。今遣爾國之民捏古倫齎詔往諭。朕雖未及古先哲王,俾萬方懷德,然不可不使天下知朕平定四海之意,故茲詔告。”已而復命使臣普剌等齎敕書、彩幣招諭,其國乃遣使入貢。後不復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