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二百十一



嘉靖末,倭寇擾閩,大將戚繼光敗之。倭遁居於此,其黨林道乾從之。已,道乾懼為倭所並,又懼官軍追擊,揚帆直抵浡泥,攘其邊地以居,號道乾港。而雞籠遭倭焚掠,國遂殘破。初悉居海濱,既遭倭難,稍稍避居山後。忽中國漁舟從魍港飄至,遂往來通販,以為常。至萬曆末,紅毛番泊舟於此,因事耕鑿,設闤闠,稱台灣焉。

崇禎八年,給事中何楷陳靖海之策,言:“自袁進、李忠、楊祿、楊策、鄭芝龍、李魁奇、鍾斌、劉香相繼為亂,海上歲無寧息。今欲靖寇氛,非墟其窟不可。其窟維何?台灣是也。台灣在彭湖島外,距漳、泉止兩日夜程,地廣而腴。初,貧民時至其地,規魚鹽之利,後見兵威不及,往往聚而為盜。近則紅毛築城其中,與奸民互市,屹然一大部落。墟之之計,非可干戈從事,必嚴通海之禁,俾紅毛無從謀利,奸民無從得食,出兵四犯,我師乘其虛而擊之,可大得志。紅毛舍此而去,然後海氛可靖也。”時不能用。

其地,北自雞籠,南至浪嶠,可一千餘里。東自多羅滿,西至王城,可九百餘里。水道,順風,自雞籠淡水至福州港口。五更可達。自台灣港至彭湖嶼,四更可達。自彭湖至金門,七更可達。東北至日本,七十更可達。南至呂宋,六十更可達。蓋海道不可以里計,舟人分一晝夜為十更,故以更計道里雲。

婆羅,又名汶萊,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唐時有婆羅國,高宗時常入貢。永樂三年十月遣使者齎璽書、彩幣撫諭其王。四年十二月,其國東、西二王並遣使奉表朝貢。明年又貢。

其地負山面海,崇釋教,惡殺喜施。禁食豕肉,犯者罪死。王薙髮,裹金繡巾,佩雙劍,出入徒步,從者二百餘人。有禮拜寺,每祭用犧。厥貢玳瑁、瑪瑙、硨磲、珠、白焦布、花焦布、降真香、黃蠟、黑小廝。

萬曆時,為王者閩人也。或言鄭和使婆羅,有閩人從之,因留居其地,其後人竟據其國而王之。邸旁有中國碑。王有金印一,篆文,上作獸形,言永樂朝所賜。民間嫁娶,必請此印印背上,以為榮。後佛郎機橫,舉兵來擊。王率國人走入山谷中,放藥水,流出,毒殺其人無算,王得返國。佛郎機遂犯呂宋。

麻葉瓮,在西南海中。永樂三年十月遣使齎璽書賜物,招諭其國,迄不朝貢。自占城靈山放舟,順風十晝夜至交欄山,其西南即麻葉瓮。山峻地平,田膏腴,收穫倍他國。煮海為鹽,釀蔗為酒。男女椎結,衣長衫,圍之以布。俗尚節義,婦喪夫,剺面剃髮,絕粒七日,與屍同寢,多死。七日不死,則親戚勸以飲食,終身不再嫁。或於焚屍日,亦赴火自焚。產玳瑁、木棉、黃蠟、檳榔、花布之屬。

交欄山甚高廣,饒竹木。元史弼、高興伐爪哇,遭風至此山下,舟多壞,乃登山伐木重造,遂破爪哇。其病卒百餘,留養不歸,後益蕃衍,故其地多華人。

又有葛卜及速兒米囊二國,亦永樂三年遣使持璽書賜物招諭,竟不至。

古麻剌朗,東南海中小國也。永樂十五年九月遣中官張謙齎敕撫諭其王乾剌義亦奔敦,賜之絨錦、紵絲、紗羅。十八年八月,王率妻子、陪臣隨謙來朝,貢方物,禮之如蘇祿國王。王言:“臣愚無知,雖為國人所推,然未受朝命,幸賜封誥,仍其國號。”從之,乃賜以印誥、冠帶、儀仗、鞍馬及文綺、金織襲衣,妃以下並有賜。明年正月辭還,復賜金銀錢、文綺、紗羅、彩帛、金織襲衣、麒麟衣,妃以下賜有差。王還至福建,遘疾卒。遣禮部主事楊善諭祭,謚曰康靖,有司治墳,葬以王禮。命其子剌苾嗣為王,率眾歸,賜鈔幣。

馮嘉施蘭,亦東洋中小國。永樂四年八月,其酋嘉馬銀等來朝,貢方物,賜鈔幣有差。六年四月,其酋玳瑁、里欲二人,各率其屬朝貢,賜二人鈔各百錠、文綺六表里,其從者亦有賜。八年復來貢。

文郎馬神,以木為城,其半倚山。酋蓄繡女數百人。出乘象,則繡女執衣履、刀劍及檳榔盤以從。或泛舟,則酋趺坐床上,繡女列坐其下,與相向,或用以刺舟,威儀甚都。民多縛木水上,築室以居,如三佛齊。男女用五色布纏頭,腹背多袒,或著小袖衣,蒙頭而入,下體圍以幔。初用蕉葉為食器,後與華人市,漸用磁器。尤好磁瓮,畫龍其外,死則貯瓮中以葬。其俗惡淫,奸者論死。華人與女通,輒削其發,以女配之,永不聽歸。女苦發短,問華人何以致長,紿之曰:“我用華水沐之,故長耳。”其女信之,競市船中水以沐。華人故靳之,以為笑端。女或悅華人,持香蕉、甘蔗、茉莉相贈遺,多與之調笑。然憚其法嚴,無敢私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