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榮為將,常為軍鋒,所向無堅陣。馭士卒有紀律,恩信嚴明。諸款塞者,撫輯備至。既卒,人鹹思之。贈侯,謚忠武。

子湍嗣。卒,無子,弟安嗣。正統十四年與郭登鎮大同。也先擁英宗至城下,邀登出見,登不可。安出見,伏哭帝前。景帝降敕切責。安馳至京師,言奉上皇命來告敵情,且言進己為侯。群臣交劾,下獄論死。會京師戒嚴,釋安充總兵官,陣東直門。寇退,進都督同知,守備牡羊口,復伯爵。英宗復位,予世侯,再益祿三百石。曹欽反,安被創,加太子少傅。成化中卒。贈嶧國公,謚忠僖。傳爵至明亡。

朱榮,字仲華,沂人。洪武十四年,以總旗從西平侯沐英征雲南。累官副千戶。守大寧,降於成祖。襲孫霖於滑口,圍定州,斷南軍餉道,大小二十餘戰,論功授都督僉事。

永樂四年從新城侯張輔征交阯,破雞陵關,會沐晟於白鶴。輔等議於嘉林江上流濟師,遣榮陣下流十八里,日增其數以惑賊。又作舟筏為欲濟狀,以牽制之。賊果分兵渡江登岸。榮等奮擊,大破之。大軍進克多邦城,榮功為多。帝以榮嘗怠事,師還論功,僅擢右都督,賜白金鈔幣。七年復從輔討賊餘黨,平之。

明年督右掖,從征阿魯台,與劉榮並進左都督。十二年復從北征,與榮俱為前鋒。其冬充總兵官,鎮大同。修忙牛嶺、兔毛河、赤山、榆楊口、來勝諸城,寇不敢近。居三年,召還。

十八年,代劉榮鎮遼東。二十年復從北征,為前鋒。駐鵰鶚詗寇,以五千騎視敵所向。大軍次玉沙泉。榮帥銳士三百人,人三馬,齎二十日糧深入。敵已棄牛羊馬駝北走,悉收之,焚其輜重,移師破兀良哈。師還,封武進伯,祿千二百石,仍鎮遼東。二十二年復從北征。已,還鎮。洪熙元年,佩征虜前將軍印,鎮如故。其年七月卒於鎮。贈侯,謚忠靖。

子冕嗣。以晉王濟熿新廢,命鎮山西,尋召還。六年命輸餉獨石,因巡其地。正統四年,佩征西將軍印,鎮大同。十四年從北征,戰於陽和,死之。謚忠愨。子瑛嗣。傳爵至明亡。

費瓛,定遠人。祖愚,洪武時為燕府左相,改授燕山中護衛指揮使。傳子肅。至瓛從成祖起兵有功,累進後軍都督僉事。

永樂八年春,涼州衛千戶虎保、永昌衛千戶亦令真巴等叛,眾數千,屯據驛路。新附伯顏帖木兒等應之。西鄙震動。都指揮李智擊之不勝。賊聲言攻永昌、涼州城。皇太子命瓛往討。至涼州,智及都指揮陳懷以師會,遂進兵鎮番。遇賊於雙城。瓛擊其左,懷等擊其右。賊大敗走,斬首三百餘級。追奔至黑魚海,獲賊千餘,馬駝牛羊十二萬。虎保等遠遁。乃班師。

十二年充總兵官,鎮甘肅。瓛以肅州兵多糧少,脫有調發,猝難措置,請以臨鞏稅糧付近邊軍丁轉運。又以涼州多閒田,請給軍屯墾。從之。洪熙元年予平羌將軍印。永樂時,諸邊率用宦官協鎮,恣睢專軍務,瓛亦為所制。仁宗知之,賜璽書責之曰:“爾以名臣後,受國重寄,乃俯首受制於人,豈大丈夫所為!其痛自懲艾,圖後效。”瓛得書陳謝。

宣宗嗣位,進右府左都督。元年七月入朝,封崇信伯,祿千一百石。從征高煦,次流河驛。帝念前鋒薛祿軍少,命瓛帥兵益之。還,予世券,復鎮甘肅。二年,沙州衛賊屢劫撒馬兒罕及亦力把里貢使,瓛討破之。明年卒於鎮。

瓛為人和易,善撫士。在鎮十五年,境內寧謐。子釗嗣。從征鄧茂七,還掌都督府。天順中,受武定侯郭英次孫昭賂,誣嫡孫昌不孝,欲奪其爵。法司請逮治,詔解府事。卒,子淮嗣爵。傳至明亡乃絕。

譚廣,字仲宏,丹徒人。洪武初,起卒伍,從征金山,為燕山護衛百戶。從成祖起兵,以百騎掠涿州,生得將校三十人。戰白溝、真定、夾河鹹有功,屢遷指揮使,留守保定。都督韓觀帥師十二萬來攻。廣以孤軍力拒四十餘日,伺間破走之。

永樂九年進大寧都指揮僉事。董建北京。既而領神機營,從北征,充驍騎將軍。十一年練軍山西。明年從征九龍口,為前鋒。賊數萬憑岸,廣命挽強士射之。萬矢齊發,死者無算。乘勝夾擊,賊大敗。論功,進都督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