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諸番叛,充右參將,從總兵官陳懷討之。募鄉導,絕險而進,薄其巢。一日十數戰,大敗之。進都指揮同知,鎮守密雲。七年復命為參將,佐懷鎮松潘。明年進都督僉事,充副總兵,協方政鎮守。又明年,諸番復叛,政等分道進討。貴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會都指揮趙得、宮聚兵以次討平龍溪等三十七寨,斬首一千七百級,投崖墜水死者無算。捷聞,進都督同知,充總兵官,佩平蠻將軍印,代政鎮守。

英宗即位,以所統皆極邊地,奏增軍士月糧。正統元年召還,為右都督。阿台寇甘、涼,邊將告急。命佩平虜將軍印,帥師討之。賊犯莊浪,都指揮江源戰死,亡士卒百四十餘人。侍郎徐晞劾貴,朝議以貴方選軍甘州,勢不相及。而莊浪及晞所統,責晞委罪。置貴不問。

明年春,諜報敵駐賀蘭山後。詔大同總兵官方政、都指揮楊洪出大同迤西,貴與都督趙安出涼州塞會剿。貴至魚兒海子,都指揮安敬言前途無水草,引還。鎮守陝西都御史陳鎰言狀,尚書王驥出理邊務,斬敬,責貴立功。貴感奮,會朵兒只伯懼罪,連遣使入貢,敵勢稍弱。貴帥輕騎敗之於狼山,追抵石城。已,聞朵兒只伯依阿台於兀魯乃地,貴將二千五百人為前鋒往襲。副將李安沮之,貴拔劍厲聲叱安曰:“敢阻軍者死!”遂出鎮夷。間道疾馳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馬,貴猝入馬群,令士卒以鞭擊弓韣驚馬,馬盡佚。敵失馬,挽弓步斗。貴縱騎蹂擊,指揮毛哈阿奮入其陣,大敗之。復分軍為兩翼,別遣百騎乘高為疑兵,轉戰八十里。會任禮亦追敵至黑泉,阿台與朵兒只伯以數騎遠遁,西邊悉平。三年四月,王驥以捷聞,論功封定西伯,食祿一千二百石,給世券。明年代任禮鎮甘肅。又明年冬,以征麓川蠻思任發,召還京。

六年命佩平蠻將軍印,充總兵官,與王驥帥師抵金齒。分路進搗麓川上江寨,破杉木籠山七寨及馬鞍山象陣,功皆第一。事詳《王驥傳》。明年,師還,進封侯,益祿三百石。

八年夏,復佩平蠻將軍印,與王驥討思任發子思機發,攻破其寨。明年,師還,賞賚甚渥,加歲祿五百石。是役也,貴子雄乘敵敗,帥三十人深入。敵扼其後,自刎沉於江。贈懷遠將軍、彭城衛指揮使。

十四年正月,貴卒,年七十。贈涇國公,謚武勇。

貴起卒伍,不識字,天性樸實。忘己下人,能與士卒同甘苦。出境討賊,衣糧器械常身自囊負,不役一人,臨陣輒身先之,以故所向有功。

子義,病不能嗣,以義子琬嗣侯。天順末,佩平羌將軍印,總兵甘肅,築甘州沙河諸屯堡。

成化八年召還,協守南京,兼督操江。十年入督十二團營,尋兼總神機營兵。上言:“太祖肇建南京,京城外復築土城以衛居民,誠萬世之業。今北京但有內城。己巳之變,敵騎長驅直薄城下,可以為鑑。今西北隅故址猶存。亟行勸募之令,濟以工罰,成功不難。”又言:“大同、宣府諸塞下,腴田無慮數十萬,悉為豪右所占。畿內八府,良田半屬勢要家。細民失業。脫使邊關有警,內郡何資?運道或梗,京師安給?請遣給事、御史按核塞下田,定其科額;畿內民田,嚴戢豪右毋得侵奪。庶兵民足食而內外有備。”章下所司。雖不盡行,時論韙之。十三年帥京軍防秋大同、宣府,陳機宜十餘事。皆報可。十五年偕汪直按遼東邊事。

二十年佩將軍印,出御邊寇。寇退班師,累加太保兼太子太傅。卒,贈涼國公,謚敏毅。

子驥嗣,典京營兵。弘治中充總兵官,歷鎮薊州、遼東、湖廣。官中外二十年,家無餘資。再傳至孫傅。嘉靖中,累典軍府。佩征蠻將軍印,鎮兩廣。以平海賊及慶遠瑤功,加太子太保。明亡,爵絕。

任禮,字尚義,臨漳人。以燕山衛卒從成祖起兵,積功至山東都指揮使。永樂二十年擢都督僉事。從北征,前行偵敵,還受厚賞。仁宗即位,命掌廣西都司事。尋改遼東。宣宗立,進都指揮同知。從平樂安,又從征兀良哈,還為後拒。英宗立,進左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