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阿羅出雖少挫,猶據河套。明年正月,寇屢入,永所部屢有斬獲。三月復以萬餘騎分掠懷遠諸堡。永與越等分兵為五,設伏敗之,追至山口及滉忽都河,寇敗走。而游擊孫鉞、蔡瑄別破他部於鹿窖山。捷聞,璽書獎勞。永等再請班師,皆不許。寇復以二萬餘騎入掠,擊退之。歲將盡,乃召永還,留越總制三邊。

十四年加永太子太保。明年冬,拜靖虜將軍,東伐,以中官汪直監督軍務。還,進爵保國公。又明年正月,延綏告警。命永為將軍,越提督軍務,直仍監督,分道出塞。越與直選輕騎出孤店關,俘寇於威寧海子。而永率大軍由南路出榆林,不見寇,道回遠,費兵食巨萬,馬死者五千餘匹。於是越得封伯,直蔭錫逾等,而永無功,賞不行。久之。進太子太傅。十七年二月,復偕直、越出師大同,御亦思馬,獲首功百二十,遂賜襲世公。

十九年秋,小王子入邊,宣、大告急。越與直已得罪,以永為鎮朔大將軍,中官蔡新監其軍,督諸將周玉、李璵等擊敗之。還,仍督團營。或投匿名書言永圖不軌。永乞解兵柄,不許。其冬,手敕加太傅、太子太師。弘治四年監修太廟成,進太師。

永治軍嚴肅,所至多奏功。前後八佩將軍印,內總十二團營兼掌都督府,列侯勛名無與比。九年卒。追封宣平王,謚武毅,子暉嗣。給事中王廷言永功不當公,朝議止予襲一世,後皆侯。詔可。

暉,字東陽。長身美髯,人稱其威重類父。又屢從父塞下,歷行陣,時以為才。弘治五年授勳衛。年垂五十,始嗣爵,分典神機營。十三年更置京營大帥,命暉督三千營兼領右府事。

火篩入大同,平江伯陳銳等不能御,命暉佩大將軍印代之。比至,寇已退,乃還。明年春,火篩連小王子,大入延綏、寧夏。右都御史史琳請濟師。復命暉佩大將軍印,統都督李俊、李澄、楊玉、馬儀、劉寧五將往,而以中官苗逵監其軍。至寧夏,寇已飽掠去,乃與琳、逵率五路師搗其巢於河套。寇已徙帳,僅斬首三級,獲馬駝牛羊千五百以歸。未幾,寇入固原,轉掠平涼、慶陽,關中大震。兩鎮將嬰城不敢戰,而暉等畏怯不急赴。比至,斬首十二人,還所掠生口四千,遂以捷聞。

是役也,大帥非制勝才,師行紆迴無紀律,邊民死者遍野。諸郡困轉輸餉軍,費八十餘萬。他徵發稱是,先後僅獲首功十五級。廷臣連章劾三人罪,帝不問。已而上搗巢有功將士萬餘人,尚書馬文升、大學士劉健持之,帝先入逵等言,竟錄二百十人,署職一級,余皆被賚。及班師,帝猶遣中官齎羊酒迎勞。言官極論暉罪,終不聽,以暉總督團營,領三千營右府如故。

武宗即位,寇大入宣府,復命暉偕逵、琳帥師往。寇轉掠大同,參將陳雄擊斬八十餘級,還所掠人口二千七百有奇。暉等奏捷,列有功將士二萬餘人,兵部侍郎閻仲宇、大理丞鄧璋往勘,所報多不實。終以逵故,眾鹹給賜。劉瑾用事,暉等更奏錄功太薄,請依成化間白狐莊例。兵部力爭,不納,竟從暉言,得擢者千五百六十三人,暉加太保。正德六年卒。

子麒,襲侯,嘗充總兵官,鎮兩廣。與姚鏌平田州,誅岑猛,加太子太保。嘉靖初,召還。久之,守備南京,卒。子岳嗣,亦守備南京。隆慶中卒。四傳至孫國弼。天啟中,楊漣劾魏忠賢,國弼亦乞速賜處分。忠賢怒,停其歲祿。崇禎時,總督京營。溫體仁柄國,國弼抗疏劾之。詔捕其門客及繕疏者下獄,停祿如初。及至南京,進保國公。乃與馬士英、阮大鋮相結,以訖明亡。

孫鏜,字振遠,東勝州人。襲濟陽衛指揮同知。用朱勇薦,進署指揮使。正統末,擢指揮僉事,充左參將,從總兵官徐恭討葉宗留。敗賊金華,復破之烏龍嶺。

英宗北狩,景帝召鏜還,超擢都督僉事,典三千營。也先將入犯,進右都督,充總兵官,統京軍一萬御之紫荊關。將發,寇已入,遂營都城外。寇薄德勝門,為于謙等所卻,轉至西直門。鏜與大戰,斬其前鋒數人。寇稍北,鏜逐之,寇益兵圍鏜。鏜力戰不解。高禮、毛福壽來援,禮中流矢。會石亨兵至,寇乃退。詔鏜副楊洪追之,戰於涿州深溝,頗有斬獲。師還,仍典營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