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



樵恬澹誠愨,溫然長者。邃經學,《易》、《書》、《春秋》皆有纂述。卒,贈太子少保,謚恭簡。

子肯堂,字宇泰。舉萬曆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倭寇朝鮮,疏陳十議,願假御史銜練兵海上。疏留中,因引疾歸。京察,降調。家居久之,吏部侍郎楊時喬薦補南京行人司副。終福建參政。肯堂好讀書,尤精於醫,所著《證治準繩》該博精粹,世競傳之。

魏時亮,字工甫,南昌人。嘉靖三十八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擢兵科給事中。隆慶元年正月七日,有詔免朝,越三日,復傳免。時亮以新政不宜遽怠,上疏切諫。尋以左給事中副檢討許國使朝鮮。故事,王北面聽詔,使者西面。時亮爭之,乃南面宣詔。還,進戶科給事中,因列上遼東事宜。已,請慎起居,罷游宴,日御便殿省章奏,召大臣裁決。報聞。興都莊地八千三百頃,中官奪民田,復增八百頃,立三十六莊。帝從撫按奏,屬有司征租,還兼併者於民。中官張堯為請,又許之。時亮極諫,不納。

帝臨朝,拱默未嘗發一言。及石州陷,有請帝詰問大臣者。越二日,講罷,帝果問石州破狀。中官王本輒從旁詬諸臣欺蔽。帝慍,目懾之,本猶刺刺語。帝不悅而罷。時亮劾本無人臣禮,大不敬,且數其不法數事。疏雖不行,士論壯之。十月初,詔停日講。時亮率同列言未冱寒,不宜遽輟。俄請以薛瑄、陳獻章、王守仁從祀文廟,章下所司。又言方春東作,宜敕有司釋輕系,停訟獄,詔可。

明年六月言:“今天下大患三:藩祿不給也,邊餉不支也,公私交困也。宗藩有一時之計,有百世之計。亟立宗學,教之禮讓,祿萬石者歲捐五之一,二千石者十之一,千石者二十之一,以贍貧宗,立為定製。此一時計也。各宗聚居一城,貧日益甚,宜令就近散處,給閒田使耕以代祿;奸生之孽,重行黜削。此百世計也。邊餉莫要於屯鹽,近遴大臣龐尚鵬、鄒應龍、凌儒經理,事權雖重,顧往河東者兼理四川,往江北者兼理山東、河南,往江南者兼理浙、湖、雲、貴,重內地而輕塞下,非初旨也。且一人領數道,曠遠難周。請在內地者專責巡撫,令尚鵬等三人分任塞下屯事,久任責成,有功待以不次,則利興而邊儲自裕。今天下府庫殫虛,百姓困瘁,而建議者欲罄天下庫藏輸內府,以濟旦夕之用。脫州郡有變,何以待之?夫守令以養民為職,要在勸農桑、清徭賦、重鄉約、嚴保甲,而簿書獄訟、催科巧拙不與焉。”疏上,多議行。其冬,復疏言:“天下可憂在民窮,能為民紓憂者,知府而已,宜慎重其選。治行卓越,即擢京卿若巡撫,則人自激勸。督學者,天下名教所系,當擇學行兼懋者,毋限以時。教行望峻,則召為祭酒或入翰林,以示風勵。”下部議,卒不行。

三年,擢太僕少卿。初,徐階、高拱相構,時亮與朝臣攻去拱。已而拱復入,考察言官,排異己者;時亮及陳瓚、張檟已擢京卿,皆被斥。時亮坐不謹,落職。萬曆十二年,用丘橓、余懋學等薦,起南京大理丞。累遷右副都御史,攝京營戎政,陳安攘要務十四事。尋請以水利、義倉、生養、賦役、清獄、弭盜、善俗七條課守令,歲終報部院及科,計吏時以修廢定殿最。又請皇長子出閣講學。歷刑部左、右侍郎,拜南京刑部尚書。逾年卒官。

時亮初好交遊,負意氣。嘗劾罷左都御史張永明,為時論所非。時亮亦悔之。中遭挫抑,潛心性理之學。天啟中,謚莊靖。

陳瓚,字廷稞,常熟人。嘉靖三十五年進士。授江西永豐知縣。治最,擢刑科給事中。劾罷嚴嵩黨祭酒王才、諭德唐汝楫。遷左給事中。劾文選郎南軒,請錄建言廢斥者。帝震怒,杖六十除名。隆慶元年,起官吏科,請恤楊最、楊爵、羅洪先、楊繼盛,而誅奸黨之殺沈煉者。帝可之,楊順、路楷皆逮治。其冬,擢太常少卿。高拱惡瓚為徐階所引,瓚已移疾歸,竟坐浮躁謫洛川丞,不赴。萬曆中,累官刑部左侍郎。初,瓚為拱所惡,被斥,及張居正柄政,亦惡之,不召。居正死,始以薦起會稽縣丞。其後官侍郎。稽勛郎顧憲成疏論時弊謫官,瓚責大學士王錫爵曰:“憲成疏最公,何以得譴?”錫爵曰:“彼執書生之言,徇道旁之口,安知吾輩苦心。”瓚曰:“恐書生之言當信,道旁之口當察,憲成苦心亦不可不知也。”錫爵默然。瓚前後忤執政如此。卒官,贈右都御史,謚莊靖。檟見《鄒應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