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一百十四 列傳第二



廢后張氏,世宗第二後也。初封順妃。七年,陳皇后崩,遂立為後。是時,帝方追古禮,令後率嬪御親蠶北郊,又日率六宮聽講章聖《女訓》於宮中。十三年正月廢居別宮。十五年薨,喪葬儀視宣宗胡廢后。

孝烈皇后方氏,世宗第三後也,江寧人。帝即位且十年,未有子。大學士張孚敬言:“古者天子立後,並建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所以廣嗣也。陛下春秋鼎盛,宜博求淑女,為子嗣計。”從之。十年三月,後與鄭氏、王氏、閻氏、韋氏、沈氏、盧氏、沈氏、杜氏同冊為九嬪,冠九翟冠,大采鞠衣,圭用次玉,谷文,冊黃金塗,視皇后殺五分之一。至期,帝袞冕告太廟,還服皮弁,御華蓋殿,傳制,遣大臣行冊禮。既冊,從皇后朝奉先殿。禮成,帝服皮弁,受百官賀,蓋創禮也。張後廢,遂立為後,而封沈氏為宸妃,閻氏為麗妃。舊制:立後,謁內廟而已。至是,下禮臣議廟見禮。於是群臣以天子立三宮以承宗廟,《禮經》有廟見之文,乃考據《禮經》,參稽《大明集禮》,擬儀注以上。至期,帝率後謁太廟及世廟。越三日,頒詔天下。明日,受命婦朝。

二十一年,宮婢楊金英等謀弒逆,帝賴後救得免,乃進後父泰和伯銳爵為侯。初,曹妃有色,帝愛之,冊為端妃。是夕,帝宿端妃宮。金英等伺帝熟寢,以組縊帝項,誤為死結,得不絕。同事張金蓮知事不就,走告後。後馳至,解組,帝蘇。後命內監張佐等捕宮人雜治,言金英等弒逆,王寧嬪首謀。又曰:曹端妃雖不與,亦知謀。時帝病悸不能言,後傳帝命收端妃、寧嬪及金英等悉礫於市。並誅其族屬十餘人。然妃實不知也。久之,帝始知其冤。

二十六年十一月乙未,後崩。詔曰:“皇后比救朕危,奉天濟難,其以元後禮葬。”預名葬地曰永陵,謚孝烈,親定謚禮,視昔加隆焉。禮成,頒詔天下。及大祥,禮臣請安主奉先殿東夾室,帝曰:“奉先殿夾室,非正也,可即祔太廟。”於是大學士嚴嵩等請設位於太廟東,皇妣睿皇后之次,後寢藏主則設幄於憲廟皇祖妣之右,以從祔於祖姑之義。帝曰:“祔禮至重,豈可權就。後非帝,乃配帝者,自有一定之序,安有享從此而主藏彼之禮!其祧仁宗,祔以新序,即朕位次,勿得亂禮。”嵩曰:“祔新序,非臣下所敢言,且陰不可當陽位。”乃命姑藏主睿皇后側。

二十九年十月,帝終欲祔後太廟,命再議。尚書徐階言不可,給事中楊思忠是階議,余無言者。帝覘知狀。及議疏入,謂:“後正位中宮,禮宜祔享,但遽及廟次,則臣子之情,不唯不敢,實不忍也。宜設位奉先殿。”帝震怒。階、思忠惶恐言:“周建九廟,三昭三穆。國朝廟制,同堂異室,與《周禮》不同。今太廟九室皆滿,若以聖躬論,仁宗當祧,固不待言,但此乃異日聖子神孫之事。臣聞夏人之廟五,商以七,周以九。禮由義起,五可七,七可九,九之外亦可加也。請於太廟及奉先殿各增二室,以祔孝烈,則仁宗可不必祧,孝烈皇后可速正南面之位,陛下亦無預祧以俟之嫌。”帝曰:“臣子之誼,當祧當祔,力請可也。苟禮得其正,何避豫為!”於是階等復會廷臣上言:“唐、虞、夏五廟,其祀皆止四世。周九廟,三昭三穆,然而兄弟相及,亦不能盡足六世。今仁宗為皇上五世祖,以聖躬論,仁宗於禮當祧,孝烈皇后於禮當祔。請祧仁宗,祔孝烈皇后於太廟第九室。”因上祧祔儀注。

已而請忌日祭,帝猶銜前議,報曰:“孝烈繼後,所奉者又入繼之君,忌不祭亦可。”階等請益力,帝曰:“非天子不議禮。後當祔廟,居朕室次,禮官顧謂今日未宜,徒飾說以惑眾聽。”因諭嚴嵩等曰:“禮官從朕言,勉強耳。即不忍祧仁宗,且置後主別廟,將來由臣下議處。忌日令奠一卮酒,不至傷情。”於是禮臣不敢復言,第請如敕行。乃許之。後二年,楊思忠為賀表觸忌,予杖削籍。隆慶初,與孝潔皇后同日上尊謚曰孝烈端順敏惠恭誠祗天衛聖皇后,移主弘孝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