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四



時內閣劉健、謝遷等方持言官章不肯下,文疏復入。帝遣司禮太監李榮、王岳等詣閣議。一日三至,健等持益堅。岳素剛直,獨曰:“閣議是。”是夜,八人者環泣帝前。帝怒,立收岳下詔獄,而外廷固未之知也。明日,文倡九卿科道再詣闕固爭。俄有旨,宥八人不問。健、遷倉皇致仕去。八人各分據要地,瑾掌司禮,時事遂大變。

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過。逾月,有以偽銀輸內庫者,遂以為文罪。詔降一級致仕,郎中陳仁謫鈞州同知。給事中徐昂乞留文原官。中旨謂顯有囑託,落文職,以顧佐代,並除昂名。二年三月榜奸党姓名,自劉健、謝遷外,尚書則文為首,余若張敷華、楊守隨、林瀚等凡五十三人,列於朝堂。文子高唐知州士聰,刑部主事士奇,皆削籍。文出都門,乘一藍輿,行李一車而已。瑾恨未已,坐以遺失部籍,逮文及侍郎張縉下詔獄。數月始釋,罰米千石輸大同。尋復罰米者再,家業蕩然。

瑾誅,復官,致仕。世宗即位,遣行人齎璽書存問,賚羊酒。令有司月給廩四石,歲給役夫六人終其身。復加太子太保,蔭一孫光祿寺署丞。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贈太傅,謚忠定。

士聰,舉人。罷官後,不復仕。士奇進士,終湖廣參政。少子士賢,亦由舉人為開封同知。孫廷瑋,進士,行太僕卿。

顧佐,字良弼,臨淮人。成化五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歷郎中。按錦衣指揮牛循,中官顧雄、鍾欽罪,無所撓。出為河間知府。弘治中,再遷大理少卿,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宗室第宅,官為繕,費不貲,佐請悉令自營治。正統末,權發太原、平陽民戍邊,後久不代,佐奏令更代。入為左副都御史,勘罷遼東總兵官李杲、太監任良、巡撫張玉,歷戶部左、右侍郎,出理陝西軍食。善區畫,儲蓄餘三年。正德改元。代韓文為尚書。劉瑾憾文,捃摭萬端。部有故冊逸,欲以為文罪,逼佐上其事。佐不可,坐事奪俸三月。佐乃再疏乞歸,從之。瑾憾不置,三罰米輸塞上,至千餘石。家貧,稱貸以償。卒,贈太子太保。

陳仁,字子居,莆田人。成化末進士。弘治中,官戶部郎中。闕里先聖廟災,疏請修省。陝西進古璽,仁抗疏斥其偽。詔召番僧領占竹於四川,仁疏諫。又請復建文忠臣方孝孺等官。多格不行。正德初,瑾以贗銀事坐尚書文罪,仁並謫。後瑾誅,累擢至浙江右布政使。

張敷華,字公實,安福人。父洪,御史,死土木難。敷華少負氣節。年七歲,里社樹為祟,麾群兒盡伐之。景泰初,錄死事後,入國學。舉天順八年進士,選庶吉士。成化元年,與劉大夏願就部曹。除兵部主事,歷郎中。廉重不撓,名等於大夏。

十一年,出為浙江參議。景寧礦盜起,至數千人。敷華諭散之,執其魁十二人。居浙十餘年,歷布政使。弘治初,遷湖廣。歲飢,令府縣大修學宮,以傭直資餓者。擢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中道奔喪,服闋還故官。部內賦輸大同,困於折價。敷華請太原以北可通車者仍輸米,民便之。改撫陝西,制婚娶、喪葬之式,納民於禮。妖僧據終南山為逆,廷議用兵,尚書馬文升曰:“張都御史能辦此。”敷華果以計縛僧歸。遷南京兵部右侍郎。

十二年改右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淮、揚諸府。高郵湖堤圮,浚深溝以殺水勢。又築寶應堤。民利賴焉。改掌南京都察院。與吏部尚書林瀚、僉都御史林俊、祭酒章懋,稱“南都四君子”,就遷刑部尚書。

正德元年召為左都御史。其冬,大臣與言官請去劉瑾等,內閣力主之。帝猶豫,敷華乃上言:“陛下宴樂逸游,日狎憸壬,政令與詔旨相背,行事與成憲交乖,致天變上乾,人心下拂。今給事中劉蒨,御史朱廷聲、徐鈺等連章論列,但付所司。英國公懋與臣等列名上請,但云‘朕自處置”。臣竊嘆惑,請略言時政之弊。如四十萬庫藏已竭,而取用不已。六七歲童子何知,而招為勇士。織造已停,傳奉已革,尋復如故。鹽法、莊田方遣官清核,而奏乞之疏隨聞。中官監督京營、鎮守四方者,一時屢有更易。政令紛拏,弊端滋蔓。夫國家大事,百人爭之不足,數人壞之有餘。願陛下審察。”疏入,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