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五年冬,疏言:

四方屯軍,率以營繕、轉輸諸役妨耕作。宜簡精銳實伍,余悉歸之農。苟增萬人屯,即歲省支倉糧十二萬石,且積餘糧六萬石,兵食豈有不足哉。

今歲漕數百萬石,道路費不貲。如浙江糧軍兌運米,石加耗米七斗。民自運米,石加八斗。其餘計水程遠近加耗。是田不加多,而賦斂實倍,欲民無困,不可得也。況今太倉無十數年之積,脫遇水旱,其何以濟!宜量入為出,汰冗食浮費。俟倉儲既裕,漸減歲漕數,而民困可蘇也。

臣昔官河南,稽諸逃民籍凡二十餘萬戶,悉轉徙南陽、唐、鄧、襄、樊間。群聚謀生,安保其不為盜?宜及今年豐,遣近臣循行,督有司籍為編戶,給田業,課農桑,立社學、鄉約、義倉,使敦本務業。生計既定,徐議賦役,庶無他日患。時不能盡用。後劉千斤之亂,果如原貞所料。

已,復鎮浙江。英宗復位,罷歸。成化十年卒,年八十七。

原貞所至有勞績,在浙江尤著名。

孫需,字孚吉,成化八年進士。為常州府推官,疑獄立剖,擢南京御史。劾僧繼曉,忤旨,予杖,出為四川副使。弘治中,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歲凶,募民築汴河堤,堤成而飢者亦濟。鎮守中官劉瑯貪橫。奸民赴瑯訟者,需以法論之遣戍。瑯為跪請,執不聽,瑯恨次骨。大臣子橫於鄉,需抑之。瑯與謀,改需撫陝西。尋改撫鄖陽,安輯流民,占籍者九萬餘戶。正德元年召為南京兵部右侍郎。四年就拜禮部尚書。未兩月,劉瑾惡之,追論撫河南時事,罰米輸邊。廷推需刑部尚書,中旨令致仕。瑾誅,起南京工部尚書,就改刑部,再改吏部。十三年乞休去。嘉靖初卒,謚清簡。

張憲,字廷式,與需同里,同舉進士,相代為尚書。嘗為浙江右布政使,後以工部右侍郎督易州山廠,公帑無毫髮私。歷南京禮部尚書。劉瑾勒致仕。瑾誅,起工部。卒。

朱鑒,字用明,晉江人。童時刲股療父疾。舉鄉試,授蒲圻教諭。

宣德二年,與廬陵知縣孔文英等四十三人以顧佐薦,召於各道觀政三月,遂擢御史。巡按湖廣,諭降梅花峒賊蕭啟寧等。請復舊制,同副使、僉事按行所部,問民疾苦。湖湘俗,男女婚嫁多逾三十。鑒申明禮制,其俗遂變。三載代歸。

正統五年復按廣東。奏設欽州守備都指揮。奉命錄囚,多所平反,招撫逋叛甚眾。還朝,請天下按察司增僉事一人,專理屯田,遂為定製。

七年,用薦擢山西左參政。奏減平陽採薪供邊夫役。景帝監國,進布政使。尋擢右副都御史,巡撫其地。上言:“也先奸詭百端,殺掠無已。復假和親,遣使覘伺。以送駕為名,覬得開關延接。稍示抗拒,彼即有辭。其謀既深,我慮宜遠。宜暫罷中貴監軍之制,假總兵以生殺權,使志無所撓,計有所施。整散兵,募勇士,重懸賞格。鼓勸義旅,征勤王兵,數道並進,戮力復仇。庶大駕可還,敵兵自退。曩者江南寇發,皆以誅王振為名。夫事歸朝廷則治,歸宦官則亂。昔高皇帝與群臣議事,必屏去左右,恐泄事機。乞杜權幸之門,凡軍國重事,屬任大臣,必當有濟。”景帝嘉納之。

時瓦剌窺塞下,鑒日夜為守御計。景泰元年,敵數萬騎攻雁門,都指揮李端擊卻之。尋犯河曲及義井堡,殺二指揮,圍忻、代諸州,石亨等不能御。長驅抵太原城北,山西大震。命鑒移鎮雁門,而別遣都督僉事王良鎮太原。援兵漸集,敵亦饜,乃引去。時山西仍遘兵荒,鑒外飭戎備,內撫災民,勞瘁備至。

二年十月,鎮守山西都御史羅通召還。命鑒兼領其事。明年詔遣大臣行天下,黜陟有司。禮部侍郎鄒乾至山西,多所論劾。鑒請召乾還,乾因極論鑒徇護,帝是乾言。其年十月召鑒佐院事。至京,致仕去。

初,景帝易儲,鑒貽大學士陳循書,言不可。且曰:“陛下於上皇,當避位以全大義。”循大駭。英宗復位,鑒詣闕上表賀。帝曰:“鑒老疾,何妄來?其速令還。”家居二十餘年卒。

楊信民,名誠,以字行,浙江新昌人。鄉舉入國學。宣德時,除工科給事中。母憂歸。營葬土石必躬舁數百步,曰:“吾葬吾母而專役他人,吾不安也。”服闋,改刑科。